论唐伯虎诗词曲中的“花”意象

2022-10-23 12: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唐伯虎诗词曲中的“花”意象》,欢迎阅读!
唐伯虎,意象,词曲,花”

论唐伯虎诗词曲中的“花”意象

作者:李燕清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8



唐伯虎,姓唐名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①自幼颖利,天赋奇才,然一生坎坷波折,怀才不遇,其诗文书画作品均有颇高的艺术造诣,其独立不迁的人格亦为人所钦佩。唐伯虎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坛可谓自成一格,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深得世人喜爱,且和作仿作纷呈,可见其诗歌的独特魅力。唐伯虎一生对花情有独钟,爱花惜花,纵观唐伯虎的诗词曲等作品,“花”是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重要意象。据《唐伯虎全集》②所收作品统计,唐伯虎诗词曲中出现“花”意象的作品共172首,其中诗歌137首,词6首,曲29首,“花”字复现次数达353次。在这些诗词曲中,直接或间接以花命名的作品共39首。这些“花”意象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花,如桃花、杏花、菱花、琼花等;另一类则是生活中常见的“花”,如灯花、烟花、雪花;还有一类是泛指意义上的花,如春花、好花等;此外还有一类诸如花影、花气、花香、花萼、花枝等意象亦出现在唐伯虎诗词中。总体来看,唐伯虎的诗词曲中溢满了花的气息,花之影、花之味、花之姿,花开花落、花谢花飞,这一切均融入了唐伯虎的悲欢离合、坎坷遭际中,成为其诗词以及生命中最为独特的存在。

一、桃花、杏花、桐花等芳菲之花

“桃花”早在《诗经》时代就已作为意象进入诗歌的世界了,其历史可谓久远,意蕴亦颇为丰富。但是在古典诗词众多的“花”意象中,“桃花”可算是褒贬不一的花,它不像兰花、梅花、莲花那般受到历代文人们的一致赞美,甚至在很多诗人眼里桃花一度是轻薄俗艳的代名词,对桃花不屑一顾。古之爱梅之人无数,爱兰之人亦无数,然而唐伯虎却对桃花一往情深并且毫不掩饰地展现他对桃花的喜爱,他将自己的别业建在桃花坞,园内遍植桃花,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在诗词中也极力颂扬桃花之美,这与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张扬的个性、对世俗生活的追求以及明时审美风尚的变化等都密切相关。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就不逐一分析每首诗词中的所有“花”意象,而是挑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加以探讨。

唐伯虎诗歌中的桃花意象集中出现在《桃花庵歌》《桃花坞》《把酒对月歌》《题桑》。他在《桃花庵歌》中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③不少学者认为这首《桃花庵歌》主要体现的是唐伯虎的避世隐逸思想,而笔者认为,他的另一首诗歌《桃花坞》体现的隐逸思想更为明显,而此诗流露更多的是唐伯虎对美好世俗生活与自由人生的追求。虽然唐伯虎在现实的世界里屡受打击,备尝生离死别之悲、仕途不幸之苦,但他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此诗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有个性的诗人,他不像传统文人那样极力赞美梅花、兰花等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花,而是毫不掩饰地歌唱桃花之歌,他自己亲手栽种桃花,可谓“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④。他还说要摘桃花去换酒钱,他以桃花为伴,酒醉眠于桃花树下,可谓“满坞桃花一醉人”⑤,俨然桃花已是他生活中相依相偎的知己一枚。此诗还反映出随着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明代的审美风尚较之前代亦有很大变化。例如唐人以牡丹为贵,宋人崇尚梅花,而有明一代桃花常出现在文人们的诗词曲中,这似乎在暗示一个主题,即时代变了,审美风尚也变了。一代有一代之审美,那么在明代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唐伯虎对桃花情有独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在这样一首看似潇洒自在旷达的《桃花庵歌》的背后,似乎亦隐藏着历经坎坷、遭遇不幸的唐伯虎内心深处的隐隐哀伤,桃花坞亦成为他心灵的栖息之地。据相关学者的探究,此诗还对曹雪芹创作《桃花行》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当我们品读《红楼梦》中《桃花行》一诗时确实感到似曾相识。唐伯虎其他几首关于桃花的诗也透露了他对桃花的深情,如《题桑》:“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⑥。杂曲中亦有几首描写桃花的,兹举一例如《桂枝香》中“可怜一夜东风,吹落桃花千树”⑦,其怜惜桃花之情溢于言表。


唐伯虎诗词中出现的自然界之“花”意象,可用秦观的一首词中的句子加以形容,即“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⑧。唐伯虎诗词中的“花”意象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其世俗化的倾向,生活气息浓厚。例如除桃花之外的杏花、梨花、桐花、萱草等均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之花,它们不像梅兰竹菊那般典雅脱俗,却充满了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与人间烟火融为一体,读来让人感到无比亲切自然。唐伯虎《题画》:“绿水红桥夹杏花,数间茅屋似仙家。”⑨绿水红桥,桃红柳绿,茅屋点缀其间,多美的绚烂景色。同为《题画》第二十四首:“春驴仙客到诗家,为赏临溪好杏花。山佃驮柴出换酒,邻翁陪坐自捞虾。”⑩杏花香气独特,色彩多变,芳姿醉人,难怪连神仙都要做客人间看杏花。一幅清新淡雅、野趣盎然,充满田间生活气息的山村村居图瞬间跃然纸上。《集贤宾》:“春色老,看满地桐花风扫。”梧桐是一种古老的树种,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与世俗生活更是联系紧密,亦深受历代文人们的喜爱。唐伯虎这句描绘桐花的词道出了桐花落尽春色阑珊的自然时序特征,同时也隐约透出人生迟暮之感。《题花阵图》(其八):“春色撩人不自由,野花满地不忘忧。”《步步娇》(一):“芳草萋萋,野花缭乱,斜倚画阑干。”野花作为一种野生于山间地头墙角不被人注意的小花,却多次出现在唐伯虎的诗词中,亦侧面烘托了唐伯虎对大自然一花一草细腻的观察与体悟及其诗作词作贴近生活的人间世俗气息。

二、落花、飞花、残花等凋零之花

“花”一直是大自然中美丽绚烂的独特存在,亦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植物。然而即使是世间再美再动人的花,也总有凋零飘落的一天,甚至开得越美的花其花期越是短暂。花谢花飞、花荣花枯,其生命的历程就仿佛人短暂的一生。人如花,花似人,因而人与花往往容易产生共鸣。穿越数千年的晓雾晨霜,不知有多少诗人词人怜惜之,哀叹之,惋惜之。唐伯虎诗词中出现非常多的“落花”意象,这其中既有唐伯虎的爱花惜花之意,同时亦有历经坎坷波折后与落花的同病相怜之情。面对花的凋零诗人想挽留却无能为力,面对人生的迟暮,命运的不幸,他更是无可奈何。弘治十年(1497)唐伯虎遭遇了人生中一次惨痛的家庭变故,其父亲、妻子、母亲、妹妹都相继离世,一年内全家就只剩下唐伯虎兄弟二人,才二十七岁的唐伯虎承受了如此大的丧亲之痛。紧接而来的弘治十二年(1499)唐伯虎参加科举考试不料却被冤枉牵连进科场舞弊案中,唐伯虎不仅个人名誉扫地,且从此仕进无门,科场失意。丧失亲人的悲痛、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种种不幸都让他一度悲痛欲绝。或许这一切让他对飘零在地的落花更为关注,联系自身的坎坷遭遇,面对落花难免怅然不已,为之哀伤。

《漫兴》(其五)“万点落花俱是恨”,此诗句中满地的落花都带上了恨意,可见诗人心中之痛。《题落花卷》“空山春尽落花深”,此处随着春色的日渐消逝满地落花堆积越来越多,就仿佛诗人心中堆积的伤痛。《黄莺儿》(其二)“罗袖怯春寒,对飞花,泪眼漫”,单薄的衣衫无法抵御春日的寒意,诗人面对漫天飘飞的花瓣眼泪不知不觉浸满双眸。《二郎神》“墙角梅花落已残,冷清清和谁作伴”,墙角落红满地,无人与之作伴,诗人亦像这冷清的墙角落梅一般孤寂无人陪伴。《黄莺儿》(其一)“偷把泪珠弹,怕旁人,冷眼看。落花满地惊春

晚”,诗人独自一人垂泪,生怕旁人看见。看到落花满地才猛然间意识到原来春天已走到尽头。《步步娇》〔好姐姐〕“落花和泪,都做一样飘,知多少?花堆锦砌犹堪扫,泪染罗衫恨怎消”,落花飘零,诗人的泪珠也随着落花一同飘洒,落花满砌,泪湿衣衫,落花如何扫尽,心中的哀愁又当如何消除?《花月吟》:“只恐月沉花落后,月台花谢两萧条。”读唐伯虎的诗词,我们会深深体会到他那细腻而善感的心,他对月赏花,愁残月落花,担忧花落月残两相萧条,其中寄寓的情丝让人动容。

除了以上一些以“落花”为意象的诗词外,尤其要提到的是唐伯虎以“落花”为题材写的大型落花组诗,即《和沈石田落花诗》(三十首)。明代的落花诗创作比较兴盛,不少文人都开始大规模创作落花组诗,他们以落花为表现对象互相唱和,成为一大盛事。“落花”本身的哀婉动人吸引着无数文人对其进行歌咏,每位诗人通过落花组诗表现的情感各有千秋,暗含深意。唐伯虎的《和沈石田落花诗》,采用七律加组诗的形式写成,抒发了复杂的内心情感,有


时光易逝之叹,仕途失意之悲,也有命运多舛之伤,怀才不遇之恨。其心底的幽怨惆怅、落寞无奈,对落花命运的惋惜、叹息等展露无遗。

唐伯虎与落花之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据《唐伯虎轶事》载,唐伯虎常于花丛中痛哭,花落之时还派遣小童将落花一一拾起装在袋子中并将其掩埋于药栏之畔,可见其爱花的深情非常人可比。有学者认为,唐伯虎的葬花情景影响了后来曹雪芹创作黛玉葬花的情节。从关于唐伯虎葬花的记载我们能感受到这样一个大才子对花的情真意切与一往情深,同时亦感受到他真实的个性特点与人格魅力。

三、结语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唐伯虎其人其诗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青睐,主要原因莫过于其诗词中流露的真性情。探究唐伯虎诗词曲中的“花”意象,让我们能更好地从中体会他坎坷一生中真实的内心世界与复杂的内心情感。才华横溢的唐伯虎,他一生中经历过踌躇满志,潇洒适意,亦经历过仕途不幸,家庭变故。虽一生坎坷曲折,却热爱生活,其诗词曲中众多的“花”意象无疑与他的人生紧紧融为一体。唐伯虎诗词曲中的“花”意象不仅具有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同时亦有着感动人心的力量。

①杨静斋:《唐寅年谱》,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页,第39页。

②③④⑤⑥〔明〕唐寅:《唐伯虎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13页,第21页,16页,第99页,第99页。

⑦⑨⑩陈伉、曹惠民编注:《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第365页,第366页,第388页,第359页,第374页,第372页,第372页,第373页,370页,第438页。

⑧贾炳棣主编:《李清照秦观词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明〕唐寅撰,应守岩点校:《六如居士集》,西泠印社2012年版,第62页,第57页。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39页,第30页。

作者:李燕清,云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编辑:李珂E?mailmzxslk@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c17ebc0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0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