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2023-02-05 15:36: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创新研究》,欢迎阅读!
思政,高职,院校,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摘要:新时代,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很难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需求,也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所以,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创新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创新;研究 引言

目前来说,课程思政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相关的制度还没有完善。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应当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本校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合理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民族文化、为人处世以及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融入课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全课堂对于个人的教育功能,使得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能够为人们接受以及喜爱,进而形成能够复制和推广的方案。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新要求和特点 (一)课程要求

总体而言,当下的高校思政课程在教学育人和管理引导方面有了本质的要求和变化。首先,高校思政课程更加强调育人的多元性,要结合课堂、课外和社会实践教育和见习、实习等多个方面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其次,高校的思政课程已经定位必修课,并且在不同专业中都有特定的课程育人要求;其三,思政课程的信息化创新教学的路径越来越宽广,而且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要求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要基于个性化的课程建设来系统提升本系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课程特点

当下的思政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国家践行中国梦和肩负民族责任的内容巧妙科学地渗透在学生的常规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课程的政治路线,要以责任担当和家国意识为课程育人的主线来提升课程的育人主线。在学生的学习上要求最大化营造让学生探究分析反思的学习机会,最大化的利用信息化的智慧课堂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关系急速变革,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日益开放互联,然而意识形态间的文化碰撞和斗争日趋错综复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日益敞开,一些不良社会思潮趁机而入特别是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潮及历史虚无主义等沉渣泛起,妄图削弱、抹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这不仅严重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且使广大在校大学生所受错误思潮影响和冲击尤甚。由于今天的在校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新千年前后出生的,他们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新世代,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阶段。当今信息社会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自媒体等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在为他们提供便利的获取知识通道和畅通交流渠道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从未如此开放的大门,那些伴随新鲜


空气而来的苍蝇、蚊子时时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遵循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根本原则。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是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把显性的思政课放在所有大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专业课及综合素养课的思政教育价值,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主体作用,让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变更加科学有效。高职院校在现阶段,虽然已经着手推广实施课程思政,但却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在对以专门的思政课为代表的显性思政的主体作用进行强化的同时,并没有对以学校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为代表的隐性思政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使得二者未能很好地相互配合,思政教育并没能真正实现全方位覆盖,课程思政效果不明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所以非常重视专业课教育。开设专业课能够使得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知识、理论以及技能,使其具有一定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专业课的优势及强大的感染力,达到真正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前的专业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大多数情况下,专业课教学非常重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则存在较大的缺失。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一)加大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的教师团队,凸现思政课程的育人魅力

当前,高职院校似乎进入到一个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的怪圈中,思政课程一直被认为是:文科中的不被看中的课程,因此其育人影响力受到制约,而目前可以系统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策略在于加大高职院校的特色化课程思政体系的教师队伍群体建设,培养一批可以进行课程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可以带动整个高职中多学科积极渗透思政教学的自主意识。 (二)做好顶层设计,是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统筹谋划,用好多方面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构建协同育人的格局,需要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与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参与,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之间协同配合,需要区域内各高校资源的共建共享。从学校内部来讲,需要建章立制,将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贯穿于学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体而言,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从教学计划、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从老师和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常规工作的安排,都要体现和服务于课程思政的建设,且用制度文件细化明确职责,将课程思政的建设纳入到学校的考核指标,作为教师教书育人、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依据。从学校外部讲,各高校尤其是区域范围内的高校,应基于各自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共建共享课程思政资源,如可借鉴上海地区高校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南通地区高校可围绕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张謇精神、作为建筑之乡建筑行业的铁军精神、蓝印花布传承中的工匠精神等加以凝练,建设区域共享课程思政资源。

(三)运用好网络新阵地,营造课程思政新氛围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视频、新媒体打造课程思政新空间,构建起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立体多维、跨越时空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平台。借助网络大数据技术手段,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追踪分析,及时调整充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与内容。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 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应该成为全校统筹谋划、倾力实践,带动学校内涵建设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芳,刘冬莹,张彦文,周鸿.高职高专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93506):56-60.

[2]唐高峰.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85-86+91.

[3]杨怡.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学校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4]王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左宝霞.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研究[J].北极光,201905):164-16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c3dbddf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