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代的盛食具

2023-03-15 19:03: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古代的盛食具》,欢迎阅读!
食具,中华,古代

中华古代的盛食具

中华古代的盛食具

盛食具是指进餐时所使用的盛装食品的器具,约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餐具,包括有盘、盆、碗、盂、缽、豆、敦、俎、案等类。盘是盛食容器的基本形态。



盘: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自此而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作为中国古代食具中形态最为普通而固定、流行年代最为久远的品类。盘包括了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偶有方形,或有矮圈足。值得注意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盘中有一部分是洗用具。



碗、盂、缽碗:似盘而深,形体稍小,也是中国食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称为盂,既用于盛饭,也可盛水。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缽,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是佛教梵文钵多罗(PATRA)的省称,故有"钵僧"之谓。碗或写为盌,如同缽写作钵一样,反映了同一类用具的不同质料。



盆:盆盘之大而深者为盆,从"锅碗瓢盆"这一习语中可知,盆自然是用于炊事活动的。但“金盆洗手”的说法,又表明盆也可以作洗用具,不过后一种意义的盆古代常写为鉴,形态上与盛食之盆也略有差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式样较多,秦汉以后食盆的质料虽多,但造型一直比较固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



豆:豆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


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盛食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青铜豆最早产生于西周而不见于商代。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故后世以"笾豆之事"代指以食品祭神,豆类器皿因此被称为"礼食之器",用途甚明。



俎:俎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意昭然。新石器时代的此类食具尚无确切的发现,但夏商周时期的俎却多有出土,既有石俎、又有青铜俎。当时的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用来向神荐奉肉食,所以常常"俎豆"连用,代指祭仪,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论语·卫灵公》)即言其擅长祭祀礼制之意。



案:案的形态功用与俎多有相似,但秦汉及其后多言案而少称俎。食案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案面长而足高,可称几案,既可作为家具,又可用作进食的小餐桌;另一种案面较宽,四足或三足,足较矮,或无足,上承盘、碗、杯、箸等器皿,专作进食之具,可称为棜案,形同今天的托盘。自商周以至秦汉,案多陶质或木质,鲜见金属案,木案上涂漆并髹以彩画是案中的精品,汉代称为"画案" 古人进食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簋:簋青铜质圆形带足的大碗称为簋(guǐ),又叫作琏,方形的则叫作簠(fǔ),又叫作瑚,故瑚琏即簠。 簋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被称为塯,或称土簋,功能与碗相同。簠簋之称仅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当时除作为日常用具外,更多地用作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以偶数出现,用来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与豆不同的是,簋专盛素食,秦汉之际,作为实用器的簠簋已不复存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c9159e287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