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一个都不能少》

2023-01-25 13:3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赏析《一个都不能少》》,欢迎阅读!
赏析,不能,一个

张艺谋不仅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而且他是当代电影艺术创作上美学风格多样化的成功典范。

不管是《十面埋伏》的华丽表现,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对画面造型的追求,都给我们以强烈冲击。其中隐喻的哲理,喷薄的激情,昂扬的生命力,都昭示着张艺谋在用浓墨重彩挥洒着他对生命的认识和对艺术的感悟。

今天我们给大家欣赏的是张艺谋华丽风格,造型风格之外另一种风格的作品片段--《一个都不能少》。

《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其以前的作品大多追求画面造型的精致,强调视觉冲击力。极端化的造型使画面充满了张力,其中有隐喻的哲理,有磅礴的激情,有昂扬的生命……所有这些都昭示着张艺谋在用浓墨重彩挥洒着他的生命的认识和对艺术的感悟。但凡事过犹不及,就这些影片而言,也许更详厚的意韵维系,恰恰就是这种过分强调的形式感所掩盖,因而作品就显得有些平面化了。

1992年,张艺谋拍摄影片《秋菊的官司》并且获得成功。从此,张艺谋的的风格为之一变,外在的形式感已化作了一种同深刻的内涵相协调的表达方式。当形式不再是唯一被强调的因素时,叙事和对人物的刻画便显出了更醇厚的魅力。如果说他的“红色系列”被定义为造型表现风格的话。那么他的《秋菊的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则可视为经典再现风格。

两种风格孰高孰低?由于它们象征传统不同且各具相对独立的特性,故不可抑彼**。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不同的成功的风格于同是健康无意的主观前提下不具有可比性;相反它们对于形成电影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及电影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倒是**裨益的。

今天我们给大家欣赏的是张艺谋“红色系列”之后经典再现代表作之一《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段。

《一个都不能少》被誉为中国首席大导演张艺谋最佳**归真之作,是张导洗尽铅华,重归乡土的作品。上映之后,好评如潮,入选奥斯卡最佳外语奖。该片的近乎写实的拍摄技法向我们述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大地普遍农村小学平凡而感人的故事。边远山区的水泉小学只有一座供师生教学吃住的*房,一名教师,一个流失得仅剩功名学生。一至***共同上*的混合;教室的太阳晒到房柱上的钉子来确定放学时间,珍爱着每一个能再写出一个字的粉笔头;当唯一的教师休假探望病重的母亲时,村长只能请一个小学刚毕业,13岁的女孩子****来代课,***老师在接受了这项神圣而繁重的工作后,“一个都不能少”高老师临走前的叮嘱成了她唯一的行为目的。当然这一切最初都表现为或者说都是为了那仅有的50元代课费。而且这50元不知何时才能兑现。


可是有一天,****在点名时,发现少了一名学生张惠科。在筹款未果的情况下,小远老师决定徒步百里山路进城寻找回张惠科……

在由笛子、二胡演奏的感伤、抒情的音乐背景中,影片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思索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张艺谋说:“关于《一个都不能少》一片,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简单、传说。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恰是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的力量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之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

想到无数个魏敏芝、张惠科、无数个水泉小学。想到我们这个名族整体文化素质现象和未来。

这是落后、封闭但淳朴、真诚的“农村”与现代开放但世俗、冷漠的“城市”这两个“符码”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的观影心理乃至主流意识始终处于这两个符码之间。始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之中。之所以不安,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符码之间存在着文化的物质的巨大鸿沟,这一鸿沟亟待填平。这种填平单靠魏敏芝式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的简单跨越是徒劳的,至少是不够的。它要靠全社会特别是来自城市社会群体的力量,当然也包括你、我、他。

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关心,爱心,需要我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做些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d6907a889eb172ded63b7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