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境况决定论

2022-12-19 13:2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境况决定论》,欢迎阅读!
曼海姆,决定论,境况,社会学,社会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境况决定论

作者:金德万

社会境况决定论是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在曼海姆看来,思想或知识表面上是从思想家个人头脑中产生的,而实际上,思想或知识终究决定于思想家所处的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状况。因而知识社会学必须致力于探讨“思想的社会决定”或“知识的社会决定”。曼海姆把这叫做“社会境况决定论”。不少西方学者将这一观点同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相提并论,并称此为“马克思─曼海姆观点”。

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的应用有三步:一是要确定一些思想类型,二是要把所分析的具体思想归到所属的思想类型中,三是把思想类型归到所属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曼海姆称这一方法为“归属法”。前两步与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相类似,后一步则是他的知识社会学所特有。

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

知识社会学乃从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而来,曼海姆认为二者仍有区别:意识形态理论的任务是揭露各种利益群体的论断之虚假性,这些论断是发生在心理层面上的有意或无意的欺骗和伪装;而知识社会学并不关心这些论断是真的还是假的,转而着重探讨这些论断背后的社会原因,从社会学层面探讨产生这些论断的思想方式,及这些思想方式的社会来源。那么,就意识形态理论而言,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意味着虚假意识,乃是带有贬义的;而就知识社会学而言,“意识形态”则是中性的概念。曼海姆提出,由于“‘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含有道德遣责的内涵,因此在知识社会学领域,我们将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这一术语,而代之以思想家的‘观点’。我们用这一术语表示由历史和社会境况决定的主体看待事物的整个方式。”他还说:“‘观点’在这里表示一个人看待对象的方式,表示一个人从对象中觉察到了什么,以及他如何在他的思想中解释这个对象。”因此,“观点”在曼海姆那里就是指由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境况造成的思想家看问题的思想方式或认识方式。

在曼海姆看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刻思想包含着知识社会学的萌芽,但最终却没能发展成知识社会学这是因为马克思仅仅把对手的思想当作意识形态,没有把自己的思想也当作意识形态。而曼海姆认为,他的知识社会学可以超越意识形态,成为一种中性的分析。许多学者对此亦提出质疑。

科学知识是建立在科学事实基础上的,科学事实是在实验室中得出的,而实验室本身就是一种人工环境。一个实验室使用哪一种仪器,使用什么材料、使用何种药品、使用温度多高的水,所有这些都是人为的结果,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建立在这些人为因素上的科学事实只能是人工事实,而建立在科学事实基础上的科学知识也只能是人工制造、构造甚至是捏造出来的。科学识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内外交往的产物,是由社会交往等社会性因素决定的。一篇科学论文能否


被社会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是否善于在论文中使用花言巧语,总之,科学知识乃是社会建构出来,而与自然界无关,不是对自然界的反映。知识社会学排斥科学知识是不正确的。 知识社会学对传统认识论的冲击

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趋向有二:一是对知识的社会决定进行经验的研究,特别是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社会学的考察;一是探讨知识社会学的原理对认识论有什么影响。 1、人们的社会认识何以会出现偏见。任何观察都是从一定的角度出发的,而这一角度又是由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这种社会位置决定了他们看问题的社会角度。两个人所处的社会境况不同,他们看问题的社会角度也不同。思想家同样是生活在社会中,也处于一定的社会境况中,位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这些都造成思想家看问题的社会角度不同。因此,当思想家创立某种理论和思想体系时,其社会境况就通过他的社会角度进入了他所创立的理论或思想体系中,使他的理论或思想具有了社会性。社会角度乃是思想获得社会性的重要中介。思想家的社会境况和社会立场不同,喜欢使用的概念也往往不同。守派思想家喜欢使用民族精神,进步思想家则喜欢使用时代精神,这是因为保守思想家经常以民族传统、文化差异和国情差异为理由,拒绝接受新思想和新制度,而进步思想家则主张顺应时代潮流,接纳新事物。

2、思想认识的发展是否遵循自身的逻辑规律。在历史上,认识过程实际上并非是按照内在的规律发展的,它的发展并非仅仅从“事物的本性”或者“纯粹逻辑的可能性”,它并不是由“内在辩证法”推动的。相反,现实思想的出现和定型在许多方面都是受与此非常不同的超理论因素影响的。与纯理论因素相反,这些因素可以称为存在因素。思想的这种存在决定乃是一个事实。所谓的超理论因素或存在因素乃是指客观存在的生活经验、群体利益、社会地位、社会过程以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这些社会性因素制约着人的认识方式,使不同的社会环境的人产生不同的思想,要破除绝对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和知识观,就要看到社会因素对认识的作用,同时,还要看到社会因素通过人的心理因素,特别是非理性因素向知识的渗透。

传统的研究思想史的方法把思想史看成理性自身运作的过程,曼海姆指出:“1、对一个问题的每一种表达只有通过以前的关于这一问题的人的实际经验才能得以进行;2、在对多种资料进行选择时,牵涉到主体方面的意志行动;3、来自生活经验的力量对于处理这一问题的引导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某些天才人物沉思默想的结果,而是与社会背景、历史经验密切相关。

曼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拒绝把思想发展看成一个纯逻辑的过程,否定思想发展的自主性,这就对传统思想史的研究造成极大的冲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d7208d4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