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学 读书笔记

2022-12-19 19:2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消费社会学 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社会学,消费,笔记,读书

《消费社会学》读书报告

在消费社会学一书中,尼古拉·埃尔潘回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有关消费的经典分析,重点探讨了三种理论,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第一个理论是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第二个理论是着重探讨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流拥挤以及暴力犯罪。第三个理论强调消费者在上产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的互相依赖关系。

本书共有六章,消费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轴心展开,第一个轴心以家庭生活为特征,在本书中体现为第一第二章,分别探讨低收入家庭和有闲阶级的家庭消费生活;第二个轴心是关于大众消费的争论,在本书中体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个轴心是探索在工业产品的广泛传播与工业产品的集体使用之间,体现在书中第五章和第六章关于节庆商品和与消费相关的集体价值观的变迁的研究。我想从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无意识消费、消费的合法性这几个方面结合作者书中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

有钱和有闲是根据个人愿望和品位进行消费的两个条件。有闲阶级指有资产,不需要拥有固定职业,生活休闲以社交娱乐为主的阶级。有闲阶级在心理上与劳动阶级不同,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不仅要过着有闲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来显示自己的阔气。消费高档商品对于有闲阶级、上流社会的人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下层的老百姓展示他们高不可攀的私生活,这具有一种广告作用。

以服装为例,2018秋冬大秀今年3月在伦敦、纽约和米兰落幕,这种大秀每年举办两次,可仅仅是这样短暂的时间,流行趋势就会发生变化。某一种或某一类高档商品对有闲阶级的吸引力转瞬即逝,不论这样的潮流是有闲阶级自己选择的还是服装设计师们为他们选择的。上流社会的人们被迫接受时尚的操纵,即使当下的服装风格与他们的气质和身材并不相符。社会尤其不允许他们穿戴上一季的货品,即使这些服饰与他们十分相宜,并且依旧光鲜。我认为这是因为此时这些“过时的”服饰和元素已经开始向下层阶级流动,并逐渐普及,引发全社会人们的时尚追随。上流社会的人们要做的是时尚的引导者而不是时尚的追随者,因此,不管他们有多青睐上一季的商品,他们也不得不被迫放弃某些个人品味,去引领下一次的时尚潮流。

除了高档商品,有闲阶级的子女也是炫耀的工具,父母鼓励他们在非生产性、非营利性活动中展示自身的智慧和体能,比如在艺术活动和体育运动中,而父母就为子女们提供物质保障。在中国,富二代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湖南台著名综艺《变形计》的一期节目里,有一位父亲给儿子买了20多辆奥迪,让孩子“随便挑一辆上车”。这样的行为,用凡勃伦的理论解释,就是有闲阶级“获得尊荣并保持尊


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提出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一般看来,最有资格代替富一代享受有闲,消费金钱的人就是他们的子女,所以保证自己的下一代获得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证明有闲阶级尊荣地位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无意识消费

大众文化、传媒和广告对消费者,尤其是普通消费者的无意识世界的影响可以解释商品对大众的蛊惑以及消费的乐趣。 因此,无意识消费就产生了。无意识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在面临大量选择的时候,受到那些正常情况下不会进入消费者日常考虑范围内的信息的驱使,在有意识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地方时所发生的消费行为,而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几乎不会进行任何相关的信息处理与策略选择,甚至消费者本人事后对自己的行为都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现的盲目排队现象、去看电影时人人都捧着一桶爆米花、双十一时购物车里加入了几千块钱的产品、日本核泄漏后疯狂抢盐等等,我认为这都是无意识消费的表现。无意识消费行为大多数是一种依习惯行事,我们潜意识认为上海世博会这种国际级大型盛会必然出现排长队的现象,于是看到最长的一条队伍,不管它通向哪里,先排上队再说。这是我们习惯认为的事情,可是谁想到那条队伍的终点是公共卫生间呢?这种依习惯行事的特点就是人们很少或根本不进行信息搜寻和选项评估。人们受到广告、传媒信息、与他人的交流甚至是小说、音乐等共同文化的影响和触动,在遇到排队或其它现象的时候,往往直接在脑海中搜寻关于其的记忆,然后不做思考和评估,直接将曾经出现过的行为进行无意识地重复,进而就形成了习惯性行为。

三、消费的合法性

只要我们不是狭隘界定“生产”的含义,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消费是一种生产性活动,并且,它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生产,而且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因此消费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合法性,任何消费,都不是纯粹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的活动,文化的活动,烙上了文化的印记。什么是可以消费的,什么是不可以消费的,什么是恰当的消费,什么是不恰当的消费,总是遵循了某种社会合法性的逻辑。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一次的消费,也在生产着这种社会合法性,同时,合法性是动态的,我们还能通过消费创造新的社会合法性。比如说,激进的消费者可以通过某种消费发明( 如另类的服装),挑战旧的社会合法性,并通过把这种发明转变为大众时尚而最终洗脱污名,获得新的社会合法性。

相比较于什么是可以消费的,我认为人们对于什么是不可以消费的关注的更多。进来美国枪击案频繁发生,美国公民也开展游行示威行动,希望政府可以加强枪支管控。而在中国,三公消费也一直是谈论的热点,公务消费本是国家政治统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职能发挥的基本保障。可我国的公务消费一度面临失度失当、浪费严重甚至使用不合法,公私不分,滋生腐败。这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挤占了民生资源,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侵蚀政治合法性和有效性。消费作为一种社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dd5075c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