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后感1500字_作文

2023-03-31 00:0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余华《活着》读后感1500字_作文》,欢迎阅读!
余华,读后感,作文,活着,1500

余华《活着》读后感1500



活下去——阅《活着》有感,为自己及部分好友所作「寒种」 不算上我对某些段落的反复诵观和摩玩、对某些字句的检索和复核,以及对整个情节的数次过目,受时间局限,我这本书目前只读过四遍。在这四遍与这本书的邂逅中,我自认为已经得到了一些不成熟的结论,谨以此留给自己以后的近九成光阴以及那些我试图忘记却仍惦念不止的朋友们。

今年暑假的书单口味十分浓重,有经典名著,有名人的回忆录,有的讲述诗与远方,有的自带花的芳香;但注意到我曾在死亡的悬崖边挣扎徘徊过一个学期,显然,我会对一本题为《活着》的书感兴趣。毕竟,我为了找寻活着的意义,煎熬了太久。 与这本书的第一次邂逅,我看着那位老人一生的苦难,以及他身边一个个永远离开他的人们,心中是无比沉重——那种沉重太熟悉了,仅仅是程度的加深。从这次邂逅我得出了第一个结论:那些年纪轻轻就放弃生命的人,为他们的幼稚付出了代价。 与本书的第二次邂逅,我笑了,笑得很开心。并不是因为我精神出了问题,而是我发现自己经历了第一次的沉重后,整本书大部分内容都不值得被称作苦难了。例如我才开始第二次邂逅时,刚刚看完一个老人孤苦伶仃却过得十分逍遥,便看见一个青年背着两担铜线就哭哭啼啼的样子,便觉得十分可笑了。但同时我有了新的困惑:为什么主人公只有随着身边的人离去才渐渐有了能够放下生死的洒脱?又或许,那根本不是一种洒脱?而活着,又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去翻阅了书后附上的社会各界的评论摘要,一无所获,并且我发现这些评论的思维方式与我的思维倾向早已分道扬镳。于是我又去查看了作者余华写下的中文版自序,看到了一句话: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1993)

那么,活着又怎么定义?活着代表了什么?余华的阐述对我而言十分抽象。我明白,这本书又在召唤我了。

第三次的邂逅回归了第一次的沉重,但那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一种沉重。主人公经历的一切似乎是苦难的东西,让他无法走出这个看着身边人一个个死去的死循环——最后剩下他一个,也只剩下他一个。看着他在局中对局势一无所知,只能在时间的波涛中颠簸的样子,却是十分沉重的。活着成了他唯一的资本,也只因为他活着,他活着才有了意义。但那“活着之外的事物”又是什么?并且我看到,他似乎是因为见过太多的死亡才将身边的人离他而去这件事看得越来越正常,才有了我前面所谓的“洒脱”这不是洒脱,是对死亡的麻痹啊!

如果洒脱是对某种事情习以为常的表现,那么当发现世界上一切皆套路,是否此生价值已尽?显然故事不应该在此结束,一定是我走入了某个误区。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第四次邂逅。我又笑了,因为我终于发现自己对整个题目还没有充分理解。“活着”是一种状态,借指的是一段经历,而活着的行为正是为了创造这经历而做。我记得自己看过的许多文章都声称要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于是我将其理解为享受这段经历,毕竟,每个人活着的经历都是独特的,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e10d9fb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