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

2022-12-17 08:19: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1.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反思,11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语言目标:不同朗读,读准语言,多角度梳理文章脉络。 2. 思维目标:聚焦山水,发展思维,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 3. 价值目标:品赏诗情,探究价值,诗意之下的诗歌气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朗读,培养对古代散文的语感;把握文章的多维脉络。 2.教学难点:品味并欣赏欧阳修散文语言之中诗意醇浓的诗歌气质。 三、课时安排预测(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点确定课时数)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据说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成文之后,“远近争传”。曾先后三次刻石,一举确立了江湖地位,形成了轰动效应。由此得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风行天下。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散文的文言词汇积累和课文翻译。今天,让我们品味这篇千古名文到底好在哪里,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吧。

(二)学习活动

1.师生共读,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和学生随机接龙朗读,注意舒缓自如地朗读,在这过程中及时纠误。特别提到的是,已经是第二课时的学习了,在之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读的过程中,要有外在体现——声调的起伏,语速的快慢,标点的体味,和内在体验——内容的理解,思想的领会,情感的体悟。

1)题目《醉翁亭记》,中心词是“亭”,尝试围绕“亭”这个字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预设:亭的由来——亭周四季——亭中盛宴——离亭归去

2)醉翁,醉情于山水,再尝试用“醉”这个字梳理本文的文章脉络。

预设: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朝往暮归四时之景醉人——觥筹交错苍颜太守喝醉——醉能同乐太守自知其乐

3)同学们认为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梳理本文的文章脉络?

预设:情感抒写、事件记叙、画面描写等,可以按照文章的不同段落,从相应角度概括成工整的短句。 *参考示例,不拘于此: 情感抒写:

起名的眉飞色舞——赏景的怡然自得——游宴的兴高采烈——醉归的其乐融融 事件记叙:

醉翁亭得名的缘由——琅琊山为何受欢迎——欧阳修率众游山水——夕阳下众人簇拥回 画面描写:

琅琊山美景图——朝暮四季风光图——太守滁人游宴图——众宾太守归去图 2.选点精读,从字里行间欣赏诗歌气质

文中有一句经典话语,也是一个成语,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在没学这篇文章之前,你也可能经常听到它,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醉翁之意在哪里呢?“在乎山水之间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聚焦


文中让醉翁心动的山水,欣赏那字里行间的诗歌气质。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来用来表示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例句:

他并不是为吃鱼而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钓鱼不过是为了修养身心。坐在这里,沉浸在轻柔的钢琴声中,不禁令人有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根本忘了是来喝酒的。

1)醉翁亭地理环境之诗意美 *朗读第一自然段,发现空间构图之美。 预设:空间的金字塔。

“环滁皆山也”,塔基;“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层层堆叠,“醉翁亭”即是塔尖,立体构图感极强。

以游踪为线索:自远至近,由外而内,从大到小。 *通过品赏描写琅琊山深秀景象的语言,描绘远景近景之美。

预设:在学生的描绘中,随文学言,强调“其”“尤”“而”“于”“翼然”“临”等文言词汇,积累成语“峰回路转”,轮流造句,学以致用。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例句:逆境中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仍满怀信心,期待着峰回路转的那一天。在每一处峰回路转之处,人们都可以看见花园中不同的景色。

2)琅琊山朝暮四季之美

*朗读第二自然段,发现时间构图之美。

预设:朝往暮归,四季轮回,日月风云,花草树木,山水变化。欧阳修散文以凝练的文字,对时间进行巧妙的排列组合。自朝暮落笔,概括描绘四时之景,尽展山水之美,一吐品赏之乐。既留给读者广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又在形式上与空间描写保持一致,堪称典范。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朝暮四时之景。 注意:合理适度,多用雅词,诗情画意。 小结:

交流分享,点拨评价,纠偏修误。 关注游踪,朝暮四季,力求成诵。 附: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空间:醉翁亭地理环境之诗意美

品赏散文语言之美 构图之美 时间:琅琊山朝暮四季之诗意美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三)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徜徉于琅琊山的美景,通过欧阳修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诗般的语言,感受了山水之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e26ee0c57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