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2023-03-16 19:2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国大学教育》,欢迎阅读!
中国大学,教育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

摘要:

现代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之一,在中国的特定时期内还属于应试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本文通过阐述中国大学教育的历史、目的、意义、现状和盲区,简要分析中国大学教育形势,并相应提出自己的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

中国;大学;教育;目的;现状;误区;意义;改进

正文:

一、中国大学教育的历史及背景

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大学校徽(中国)(18)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庭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新学制将学校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等几个等级,“高等学堂”和“大学堂”属高等教育;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中国的现代教育得以迅速发展。

日本的学校成为当时官办高等学堂最主要的借鉴对象。 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的萌芽,成立于1895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转为效法美国的大学制度,延续至今。民国以后“大学”则成为正式称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则为全苏联式的教育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恢复民国的道路,使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成为华人地区主要的借鉴指针。截止到现在,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607所,其中本科学645所,高职高专962所。

二、中国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中国大学教育的目的: 1对自我的认识。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专业知识,掌握了多少


技术,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 2、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思想的社会一分子,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业,更应关注他人,关注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大学是知识经济之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目的就是对知识的探索与传播; 4、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通过大学教育意在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形成环境道德观,养成关心与爱护环境的素养。 2、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最独特的功能在于,通过教育和辅导,开启年轻人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广纳新知,恩维活跃,同时能够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

大学教育最独特的能力,合他们能够广纳新知,思维活跃,同时能够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而对年轻人而言,大学教育实现了从一个自我的转变。 尽管现在的大学教育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大学教育的意义,在某种角度而言,大学教育其实是一种个人力量的投资。年轻人从这种投资中要获取一种知识创造的力量。这种力量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坚定的意志力。判断大学教育是否有其必要性的重要标准,就在于是否获得了这种力量,或者说是否获得了这种能力。

三、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大学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大学教育水平是社会发展所达到文明程度的标志。一方面大学教育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的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决定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另方面,大学教育对社会具有反作用。首先,大学教育通过高科技成果推广和学术交流,向社会传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促进社会发展。其次,大学教育对社会反作用是培养人;通过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去影响社会,从而达到大学教育引导社会文明发展的目的。

四、中国大学教育的误区

1、关注集体多,关注个体少;关心共性多,关心个性少;统一要求多因材施教少。 2、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理论讲解、文化知识的灌输,而远离现实生活。

3、重知识、理论的传授,轻社会实践;重权威学说,轻批判反思;重封闭、保守,轻冒险、创新。

五、针对中国大学教育现状的建议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关注个人,多样发展;建立新型的大学教育制度。

2、与时俱进,尽快建立新的大学德育体系;转变传统,采用新的大学德育方法;贴近实际,建立多元化的大学德育目标。

3、真正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的反思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eee15bfcf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