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早春(杨巨源) 阅读答案赏析

2022-12-17 04:1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东早春(杨巨源) 阅读答案赏析 》,欢迎阅读!
早春,城东,赏析,答案,阅读

城东早春(杨巨源) 阅读答案赏析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城东早春 阅读答案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诗家:诗人。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相关阅读试题一】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3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2.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3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的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细腻地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4、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前两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后两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后两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阅读练习二: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2)诗家与看花人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家喜欢的是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明丽清新,看花人喜欢的是仲春花似锦的繁华喧闹。比突出了诗家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3)诗的前两句中哪些词表现早春:新春、才、半

(4)诗人以诗家的眼光赏景,诗家欣赏的是怎样的景色?(2) :明丽清新的早春之景。

(5)诗中看花人与诗家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答:)看花人欣赏繁华似锦的景象,诗家欣赏绿柳才黄的景象。(2)以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的强烈对比,表明二者的不同审美情趣,以清新与喧闹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4)

阅读练习三: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了早春的景色,早春的勃勃生机被诗人们所钟爱。杨巨源的《城东早春》中写早春美景的句子是: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2)出门俱是看花人,每用来形容赏花季节,一路上要去赏花的人多。 (3)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描写的?

作者用才、半暗点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4)清景一词很值得玩味,其清字的含义是什么?

清不仅写出早春之景本身清新可喜,也指新景刚刚显露出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5、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你觉得这首诗蕴涵怎样的哲理? 答::①感觉要力求敏锐,要努力发现新的东西。


不要一味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要善于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美。

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补充注释】

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诗家:诗人。 清景:美景。

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俱:全,都。 【译文】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赏析】

诗的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美丽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了作者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联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做具体描绘,必成累赘。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浓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艳丽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的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既写清丽之景,又写浓丽之景,对比鲜明,格调十分轻快。第三句写出芳春的繁花似锦,用景色的浓艳来反衬早春的情景。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可以看成是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诗家清景在新春,诗人在京城东郊游玩时,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赞叹。但他并未实写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赞叹道:新春时节真是诗人描写美景的最佳时刻啊。这样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让人产生好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绿柳才黄半未匀,第二句承第一句,开始具体描写早春景色,也是对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仿佛从哪里说都是可以,但从哪里说又无法总括全部。诗人别具匠心,只单从新发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黄的特点。试想清爽的春风拂动下,柳条微曳,新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点缀在柳枝间,柳树整体的颜色还未匀称净尽。这样的景色充满希望,盈溢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由柳芽之姿而现早春之景,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称绝。

若待上林花似锦,这一句笔锋一转,不再谈早春景色,却提及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既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f0a69b5f5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9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