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分析比较

2023-02-04 22:22: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分析比较》,欢迎阅读!
香港地区,中国,高等教育,大陆,比较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分析比较

作者:郑宗平 曾茂茂 何志勇 张爽 陈洁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第2



郑宗平 曾茂茂 何志勇 张爽 陈洁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无锡 214122

要:由于历史渊源和地域关系,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又存在很多差异。香港大多数居民源于大陆移民,保留着与祖国较为相似传统思想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由于受到英国几十年的影响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关系,也造就今天许多与大陆不同的思想和理念。该文从高等教育招生的异同点、大学课程教与学、考核评价以及研究生招生和教育等几方面对两者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以期对内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陆与香港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b-0225-02

①基金项目:江南大学2013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25210232134940)。

作者简介:郑宗平(1976—),男,博士,副教授,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香港回归祖国至今17年有余,大陆与香港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正在逐步深化。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大陆与香港在高等教育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也存在许多差异。香港大多数居民源于大陆移民,保留着与大陆较为相似传统思想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由于受到英国几十年的影响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关系,也造就今天诸多与大陆不同的思想和理念[1-3]。笔者有幸先后在两地高校学习、研究,亲身感受了两地高校教育理念及方法的差异。下面笔者就从招生、课程教与学、考核评价以及研究生教育等几方面对两者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以期对内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大学招生的异同点

在大陆,大学招生以高考成绩为主,基本上可以说是一考定终身,所以高考成绩对大陆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虽然还有一些奥数、获奖、少数民族等政策或手段可以获得加分,但这些措施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招生人数及分数差别较大,导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现在有些学校虽然也在试点自主招生政策,招生模式由此变得多样化,但具体效果还有待来日考验。此外,招录工作以计算机自动投档进行,学生被动录取,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余地。研究生招生基本上也离不开国家统考一条路,目前有些学校增加面试、技能考核等等,但实际上还是以笔试成绩为主,其他成绩为辅。

在香港,学生入学仍然需要统一考试,但各个大学单独招生,每个大学根据自身设立的录取分数和标准不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同时申请几所学校或参加几所学校的面试。面试在香港的大学录取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一环,很多时候甚至决定录取与否。在整个招录工作中,学生都是主动参与,多了一些录取和自主选择的机会。研究生招生则与大陆高校差别较大。港校的研究生录取通常情况不需要额外的考试,只需提交申请,母语非英语的申请者需要额外提交达到研究生院最低要求的托福或雅思成绩。研究型申请者在提交申请前通常需要跟导师联系,


并在申请时提交研究计划。学校研究生院再根据申请者的申请材料进行讨论、投票,决定录取与否。这种做法类似于欧美的研究生招生,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大学知识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而不是为了考研丢掉很多大学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考试成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培养其他能力。这方面大陆现在也在进行改革,试点研究生招生申请制度,有望今后与国际接轨。

2 课程教与学

香港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不同专业方向采取不同方法。课程设置一般课时都较短,很多课程课时都只有几个到几十课时,不像大陆很多课程课时都很长,有的甚至达一两百课时。当然,课时短并不意味着就轻松。由于课时短,很多课程一结束就考试,考试并不集中于学期末,这点也与目前内地有较大差别。香港大部分课程都是英文授课,只有极少部分课程可能会采用粤语讲课,尽管大部分学生是香港本地学生;课堂的交流语言、作业、试卷等,也都是英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英文水平会有比较大的帮助。而内地课程普遍以普通话为主,虽然也有双语教学,但对学生的英文水平提高有限。另一方面,香港课程大多注重交流,包括师生、学生之间。课堂讨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课上老师经常会给出一些讨论的话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大家形成一些意见或共识,再与老师或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大家会形成一些新的见解和认识,同时无形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人沟通能力和增进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而这一点在内地课堂教学中很难看到,大部分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师生、同学之间交流甚少,或者基本没有,授课模式很多还停留在中小学模式上面,学生被动灌输知识,造成一部分同学厌学,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时有发生。这种差异根源主要在于教学理念和教育制度不同,要扭转目前这种状况,需要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

3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定教学质量和评价教学效果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考试仍然是香港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成绩当然也相当重要;但考核评价更加多样化,许多课程的成绩并不完全来自考试,平时的作业、出席率、课堂讨论、课堂发言、学期中的研究项目、社会实践调查、课堂演讲、小测验等平时的考核,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期末考试很多时候仅占总成绩的30%50%不等。这种弱化期末考试成绩的做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内地大学大多数还是延续中学的考核方式,很多课程都以期末/中考试成绩为主,以一两次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并以此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评价依据。此种考核评价方法,考查偏重于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许多高分低能,导致许多学生学非所用,在寻找工作时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另一方面,由于一切以分数论“英雄”,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学生缺乏平时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培养意识,考试靠突击,考完即忘,不知道该门课为何物的比比皆是。内地高等教育如何探索出一套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公正、全面、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香港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研究生教育

前面提到两地研究生招生方式的不同,下面详细谈谈二者在研究的培养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异同。内地的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些硕士研究生可以转为博士生或者直接就读博士生,有些学校硕士研究生还衍生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但两者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区分开来。香港同样也存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香港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分为授课型(master of science,简称MSmaster of arts,简称MA)和研究型(简称MPhil)。授课型硕士一般没有奖学金,时间较短,学费较贵,一般11年半时间能拿到学位;研究型


硕士则不同,它跟博士(简称Ph.D.)类似,一般有奖学金,学费较便宜,23年时间毕业。博士研究生一般学制34年,跟内地相似。香港研究型硕士和博士也要上一些课程,但课程很少,课时很短,大部分课程是为将来研究、论文写作以及发表文章服务,而专业课程极少,这一点跟内地区别较大。内地大研究生一年级,通常还需要学很多专业课程和一些其他课程,而对于写作方面却辅导得很少。另外,研究型硕士和博士,通常每年要在全系(院)做一次研讨会(seminar),以展示自己学业进展和接受评判,有点类似于内地的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只不过这个研讨会每年都要做。此外,对于研究生毕业,香港高校并没有硬性规定要发多少论文、或者发什么论文一说,通常各个课题组或者老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同期毕业的学生,有的发了不少文章,也有一篇都没有,这一点也跟目前内地高校和研究所有所差别。学生要毕业,首先要导师同意,然后向研究生院申请提交论文,论文提交后,研究生院一般都要送出外审,本港12名,国外12名,这个时长一般历时较长,通常要23个月不等。学校研究生院再根据论文评审意见,决定要不要让你答辩,答辩完之后,再根据答辩委员会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纸质版和电子版以及相应材料。研究生院和图书馆在收到相应材料后,确认材料完整无误,研究生院会发一封证明信,证明你已经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这个过程与内地毕业答辩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区毕业证颁发一般一年只有一次,需要等到那时候才能拿到毕业证(香港毕业证与学位证合二为一,实行单证制),而内地一般答辩通过后23个月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5 结语

以上笔者根据亲身经历和感受比较分析了两地高校在招生、课程教与学、考核评价以及研究生教育等几方面的差异。大陆和香港不同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教育制度决定了两地不同教育理念和方法,但香港高校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胡少伟.香港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挑战[J].世界教育信息,20133131):65-73.

[2]伟加朝.经验与特色:高等教育的香港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73-77.

[3]刘培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北京教育20102):72-7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f503f3aa8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c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