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要有文化味

2022-11-14 19:1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教学要有文化味》,欢迎阅读!
古诗词,教学,文化

古诗词教学要有文化味

作者:朱玲莉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年第07

学生学习古诗词,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体味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民族精神,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一、经典诵读,感知文化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吟咏、诵读古诗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诵读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一要读准字音。如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多音字,是生僻字,诵读时要念准。在此处是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据此,其音当读“gēng”

二要读出节奏。古诗词讲究声律,诵读时把握其节拍和韵脚,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音乐美。如诵读《采薇》时,可按二二节拍来读,即读每句诗时要两字一停顿。唐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对每句、每聯内部用字的平仄要求不是很严格,我们在诵读时,同样要把重点放在对句中节拍、句末韵脚的把握上。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即二二一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即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我们可以按照节拍来读。对于词曲,诵读时要依据句法特点。如柳宗元的《江雪》,诵读节拍可划分为:千山//飞绝,万径//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诵读节拍可划分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在教学中,笔者先要求学生标出停顿符号练读,再根据练读情况进行音节、语调、语速指导。如表示间歇时间稍长,“/”示间歇时间稍短,逗号间歇时间短,句号间歇时间长等。

三要读出感情。在诵读古诗词时,还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感知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如读南宋诗人雷震的《村晚》时,要读出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另外,在朗读、吟诵一些意境优美的诗词时,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牧的《江南春》等,还要在脑海中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二、知人论世,迁移文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


五年级上册的《示儿》与下册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均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如果我们了解了陆游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南宋朝廷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初衷不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时年68岁,罢归山阴故里多年。此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60多年。诗人虽被罢免,却心系国家命运,惦念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与广大人民,盼望朝廷能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字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但终不绝望的心情。《示儿》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的陆游已85岁,他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王师北定中原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可在生命将尽之日仍未见到九州同,这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遗憾。悲慨也好,无奈也罢,诗人坚信失地总有光复的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儿子,让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自己。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两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诗人执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可见一斑。

当然,有的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这样,既可以延伸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三、设置情境,体验文化

由于古诗词写作年代较为久远,很多内容是现代学生无法感同身受的。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图画、播放声音或视频、演绎情景剧等吸引学生,让他们投入文本的情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笔者在引导学生诵读后,让学生自己先用笔勾画一下这首词的景物,然后展示了一幅请美术教师画的图画。春江水涨,绵绵青山,行行白鹭,艳艳桃花,清清流水,黄黄鳜鱼,青青斗笠,绿绿蓑衣……画面色彩鲜明,气氛宁静又生机勃勃。学生在欣赏图画的时候,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最后,笔者借助多媒体播放《渔歌子》的童声合唱。在动感的画面、童稚的歌声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词的主旨,领会了作者高远、淡泊的志趣。

(作者单位:安陆市涢东学校) 责任编辑 孙爱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ff24447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