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京剧(相关资料)

2023-01-19 18:0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7.京剧(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京剧,相关,资料,27

京剧发展历程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春班、和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

“三庆班”,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后来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为“平剧”。又由于平剧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近代学者齐如山甚至认为平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所以平剧也被称为“国剧”

京剧曾一度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摧残,当时文革发起人毛泽东打着“破四旧、立四新”的大旗,以铲除旧文化之名对京剧演艺


工作者加以迫害,红卫兵将京剧演艺工作者贴上“反动派”的标签并将之批斗(另见电影《霸王别姬》);在毛泽东时代结束后,于文革中幸存下来的京剧演艺工作者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建了京剧文化。

1950年代,大批国内难民南下香港,并带着京剧到香港,于占1960年代在香港开办京剧班,徒弟有七小福(包括成龙、洪金宝、元华、袁和平等)。至1970年后,京剧班(七小福)解散,并各自发展。

另外在台湾方面,蒋介石主导的国民政府兵败来台,同时也有很多外省人迁来台湾,并带来了中国地方文化,其中也包含京剧。而国民政府早年也有计划在台湾推广京剧,并定名为“国剧”,但台湾的京剧观众绝大多数都是外省人,无法与台湾文化相互融合;后来随着台湾本土意识的抬头与台湾文化的复兴,加上老一辈的外省人逐渐凋零,京剧由于失去了忠实观众而在台湾开始没落,但台湾的国家戏剧院和国立台湾戏曲学院也有进行京剧的保存、传承与推广工作,并经常公开上演。早年台湾电视公司曾在每周播出《台视国剧》、中国电视公司曾在每周播出《国剧大展》,也是以京剧为主要表演形式。

台湾目前主要有四大京剧团:国光剧团(全名为国立国光剧团)复兴剧团(现已改名为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台北新剧团(李宝春主持)、当代传奇剧场(吴兴国主持)。 经常固定演出京剧的场地有四个:(木栅)国光剧场、(内湖)复兴剧场、(内湖)碧湖剧场、(台泥大楼)台北戏棚,以上四个剧团并每年不定期于国家戏剧院、(台北)中山堂、城市舞台、新舞台等场所进行大型公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03f70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0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