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庸》中的“诚”

2023-12-07 08:20: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读《中庸》中的“诚”》,欢迎阅读!
中庸,解读

解读《中庸》中的“诚”

高行之

诚,是《中庸》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一般都将其解读为“真诚”。那么,《中庸》中的这个字是不是的确表达了“真诚”的意思呢?这不能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字义去理解和认识,而应该还原到《中庸》一文的语境中、春秋时期乃至金文、甲骨文中去探寻其意义。

成,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引《说文》、陈梦家的解释,认同从戊丁声,认为是形声字,释义为:一指殷先王专称;二疑为用牲法。《说文》解释为:就。

而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析》则认为,成,是象形字,像斧铖劈斩一长形物之形,会誓盟之意,因此有“就、终、平、和解”等意。

那么,“言+成”显然可以会“用语言表达真实、永不变易”之意,故可以理解为:永不更改、永不反悔、永不变易的已经完成或确定的最终结果,即真心实意、真实”。

现在,我们尝试用这个解释来解读一下《中庸》中的“诚”。 《中庸》中说:“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这句话是接着前文说的,意思是:《诗经》里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啊!又怎么能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的不可掩盖,就是像这样的啊!”可见,此处的“诚”解释为“真实”是非常合适的。

如此,“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这句话中的“诚”该如何理解呢?

很久以来,文化界习惯用“心诚”来解释此处的“诚”,而用“善恶”之“善”来解释此处的“善”。这是不妥当的。

善,本义是表达慈眉善目之形,会意为慈善、吉祥、和谒。徐中舒先生谓“有吉美之义”。而后来又在“羊”下面增加了两个“言”,会意为对话沟通之意,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气、祥和。因此,善,虽然的确表达出了好的意思,然而其本意中,“好”却不是其要表达的核


心意思,其核心意思应该是“慈祥、祥和,如食美味之感”。由此可以看出,把“善”解读为“好”、善恶之“善”是今天我们的理解,而不是孔子、子思时代的意思,因此,是不妥当的。

我们再来看以下几个句子: “诚者,天之道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作为天之道,诚是什么呢?“为物不贰”,显然指的不管从多少种角度去看,而物之真实性是唯一的,不可能既是A同时又是B。因此,诚,指的就应该是“真实”。真实,在天地之道,那么,人之道,自然就是追求真实,故曰:“诚之”,之,在古语中表达指向性。如此一来,“反诸身不诚”就是指反省、反观自身不真实。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抱怨父母等亲人这不好那不好、给自己造成痛苦的那些求助者,往往是有话不敢说,有想法不敢表达而用一个假面具在和父母等亲人相处,这时的自己当然是不真实的,即“不诚乎自身”,其内心是矛盾的、痛苦的,而不是慈祥的,也不是祥和的,更丝毫没有如食美味之感。

因此,我们确定,“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的意思就是: “追求真实,就是选择那些让自己内心祥和、如食美味之感的人或物坚定地坚持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0a90a068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