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铁山散文随笔

2023-04-04 21:35: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风雨铁山散文随笔》,欢迎阅读!
铁山,散文随笔,风雨

风雨铁山散文随笔

风雨铁山散文随笔

今天真不该出门,我们一行人刚走到铁山脚下,天就下起了小雨来了。虽然是深秋,这场雨却没有一丝凄冽的味道,倒像从深山处飘来一般,如烟似雾,片刻功夫就把一切都打湿了。风雨中的铁山,往日的雄风依旧未褪去丝毫锐气,仍有傲视天下的气魄。

铁山是犍为最高山,海拔1047米,气势雄伟磅礴,奇险秀丽,平日基本没有人涉足,再加上下雨的缘故,泛着的寒意足以让天地变得阴霾弥漫,就更添诡异气氛。我和妻子都再没有登山的兴趣,主张打道回府,倒是接待我们的东道主小胡热情地鼓动着我们。蓦然间,我的心中也冒起一种雨中登山的豪情。于是,我们便随着曲折幽静的山路往上攀登。

铁山群山环抱,形如弯月,四周小丘如众星拱月,幽静深邃,秀色可餐,加上山中名胜古迹众多,有铁山观、云峰寺、大停寺、石庙、普贤殿、太子庙、土地庙等寺庙,更是古意森森,别有一番风光在山中,当我们来到清代李蓝农民起义的遗址,山寨门、丘寨门,留给我的是萦绕于心头的疑问。

《龙孔镇志》记载:李蓝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的首领是贫农出身的李永和与苦力出身的蓝朝鼎,所以合称为李蓝起义军。自1859年秋至1865年夏,这次起义历时六年,转战滇、川、鄂、豫、陕、甘六省,人数最多的时候达30万。他们曾和石达开部太平军互通声气,互相支援,以后又和太平军西北远征军会合,并肩战斗。那段历史的光泽有若峰峦间的云海不可捉摸。

我们顺着小雨浸染后的山路拾级而上,四周清新明净,在迷蒙的雨中闪耀着如霜般的光,我们也仿佛置身于童话的梦境,山风吹空林,飒飒有如人,让你在探幽访古中增添了不少情趣。是的,李蓝义军选择铁山驻军,铁山在汉时就以产铁著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犍为郡之南安县设铁官。《周地图》


载:“蒲亭县(今仁寿县南十五里)有铁山,诸葛武侯取为刀剑,这看似确凿的事实背后,的确隐藏着诸多令人置疑的猜想。

小胡是个犍为通,他指着青峰布列的四周对我们说,“铁山原名铁峰山,高峰环列,俨若长城,群山耸立,绵延数十里。”他一处一处向我们讲述着李蓝义军的故事。1859年,李永和、蓝朝鼎聚众起义后,攻入川南,因围攻叙州不克,迅速改变战略,沿岷江北上攻入犍为附近的犍乐盐场,占了铁山。

犍乐盐场为清王朝在四川省内的重要财源,起义军攻入盐场,穷苦的盐工群起响应,踊跃参加,队伍增至十万余人,震惊清廷。李永和、蓝朝鼎决定在犍为的铁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分兵活动,由李水和据守犍乐盐场,以作根本;蓝朝鼎则率大军相机进取成都,相机迎候石达开部太平军,并在川东一带攻城掠地。

听着小胡的讲述,空气静默得仿佛凝固住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到处都是血,天空也如被鲜血浸染,再也不复往日的蔚蓝明净,我的脑中尽是那些血腥场景的闪回。这时,我们来到一片十分幽僻的竹林。竹林深远宁静,偶尔听到几声鸟鸣,却更觉苍凉冷寂。往日的铁山上,笼罩着一种阴惨惨的气息,黑暗中一道青色的光线更显诡异。

而今天,绿色植物的叶片层层叠叠,藤蔓交错盘踞,由于没有游人的扰闹,雨雾中静静的`铁山,渐渐撩开了面纱,露出鲜红鲜红的体色,蓦然间变得严肃骇人。雨越下越大,点点滴滴地落下来,这寂寞而又清新的天地,只有淋湿的我们,反而多了岁月沉淀下的沧桑。

一阵阴冷潮湿携着花香的风扑面而来,倾泻在铁山顶上,但终究无法驱散无孔不入的黑暗。1862年春,清军用坚壁清野、断绝粮源的办法围困铁山地区。起义军连战不利,李永和率残军奋勇突围,最后因粮尽力竭被俘,牺牲于成都。

铁山顶上,两根高大的石柱直立于飘忽迷离的草丛中,据说,李永和被砍头后,身体并没有倒下,如一把剑凛然傲立在那儿。这是一种霸气,一柄有王者之风的剑,让我们看到一个失败者应有的气度。探幽揽胜,我们才真正理解铁山,理解义军们英雄业绩的所在。

山中只有我们单调的脚步声,一层一层的石级让我们气喘吁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12424c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