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2022-04-18 12:3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蜻蜓》,欢迎阅读!
蜻蜓

蜻蜓是昆虫中的飞行能手,蜻蜒的翅质薄而轻,重量只有0005克,每秒却可振动3050次;它们的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4023公里,冲刺飞行速度可高达40米/秒。你看它的形状是不是很象一架小型飞机:平展的四翼,细长的腹部,还有那飞翔时平稳的样子。蜻蜒飞翔起来十分灵活,它既能够快速飞行,迅速变换方向和高度,又能在某一高度缓缓滑翔,或悬浮在半空中,甚至还能倒飞、侧飞、直上直下,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即使最现代化的飞机也远远不及蜻蜒的飞行本领。有些蜻蜒能够长途飞行,飞越几千万公里。蜻蜒不凡的飞行技能应归功于它具有发达的翅肌和气囊,前者使翅能快速扇动,后者贮有空气,可以调节体温,增加浮力,因而它能自如地停留在空中。它那两对膜质的翅膀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翅脉,使蜻蜓的翅既轻又结实。翅的前缘有角质加厚形成的翅痣,别轻看了这小小的翅痣,它是蜻蜓飞行的消振器,能消除飞行时翅膀的振颤,果去掉它,蜻蜓飞起来就会象喝醉了酒-样摇摇摆摆,飘忽不定。在航空史上,飞机由于剧烈振动而时常发生机翼断裂,后来飞机设计师根据蜻蜓的翅膀逐渐摸索出了解决的办法,在飞机的两翼各加一块平衡重锤。

蜻蜓虽在昆虫中算做厉害的捕食者,却也难逃被其天敌伤害的厄运。当它在水中生活时,即在卵和稚虫阶段,就有各种鱼类、青蛙、蹼足类及涉禽类经常对它们构成威胁,就连昆虫中的斑蝥、水边蚂蚁、龙虱、蝎蝽等也会向它们发起进攻。成虫期虽能远走高飞,也实难敌过技胜一筹的鸟类。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占地总面积400平方公里,特级保护区44.96平方公里,一级保护区62.10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107.21平方公里,三级保护区135.73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1900之间,距省会昆明78千米,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 石林因其发育演化的古老性、复杂性、多期性和珍稀性以及景观形态的多样性,成为世界上反映此类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和“石林”二字的起源地,并具有很高的旅游地学科普价值。云南石林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高大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等石灰岩柱是石林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溶丘、洼地、漏斗、暗河、溶洞、石芽、钟乳、溶蚀湖、天生桥、断崖瀑布、锥状山峰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态都集中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质地貌全景图。

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也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齐名。

石林于1982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7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石林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成为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石林是地球演化的杰作,经历了近三亿年沧桑巨变。最初的石灰岩形成于大海之中,后因地壳变动,海洋变陆地,平地变高山,石灰岩也匪夷所思的被塑造成了石林地貌。这期间石林还被炽热的火山熔岩烘烤过,也被广阔的湖水淹没过,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石林的形成是在有利的地质、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被两组以上垂直裂隙切割,又经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蚀,随着溶沟的加深加宽,石柱被分隔出来而成为形态万千的石林奇观。 石林喀斯特是一种林状喀斯特景观,公园是“石林”术语的发源地。石林喀斯特是在地壳运动、构造裂隙、生物作用和土壤侵蚀作用配合下,碳酸盐岩被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各种石柱组合体。石林喀斯特发育演化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复杂的古地理变迁、被玄武岩覆盖烘烤、湖盆沉积物埋藏,地壳抬升等共同影响。

云南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有大小石林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月湖风景区、芝云洞风景区、奇风洞风景区、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中已开发为游览区的是:月湖风景区、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44cbba27d3240c8547ef1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