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学浅析

2023-02-13 06:25: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学浅析》,欢迎阅读!
浅析,社会学,公共,城市,空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学浅析

作者:张莉莉 萧子扬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6

【摘 要】以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为个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法调查,发现大部分南京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仍旧很大,主要表现在公共空间的数量、质量、类型等方面。如何让市民更好的享受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这正是本次调研的重点。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行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更新换代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多样化。城市公共空间,这个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在中国也在不断的本土化,越来越为人所关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在不断的推动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交通工具的普及导致了城市变得更拥挤,城市公共空间也在不断地被规划和占用。如何让市民更好的享受城市公共空间、享受城市生活?这也是为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的。 一、文献回顾

城市公共空间这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的,至此之后,其逐渐出现在众多社会学、政治学著作之中。例如,60年代初,芒福德、雅各布等学者就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它是指人民日常使用的包括街道、广场等在内的公共的室外空间;而广义上的城市空间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比如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化地段等。同时,城市公共空间也具有开放性和大众性等多项特征。大众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特征,充分体现公共二字的实质内涵,表明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那些为少部分人服务的空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城市最初是神灵的家园,最后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芒福德认为,人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城市的本质便是关怀人、陶冶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公共空间便成为城市关怀人、陶冶人的主体部分。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分类而言,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社会性,前者关注人的感官,后者更关注人的内心感受。 二、研究设计

(一)个案情况。本文选取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进行个案研究。选其原因:一方面,就近选择,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白下区是南京市发展比较好的社区之一,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化,比较利于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文章以南京市白下区作为调查地点。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相结合,对2名清洁人员、4名游玩市民、4名大学生、2名交通司机、1名出租车司机和3名退休老人等共16人进行了访谈,并对白下区的道路设置和广场等公共空间基本情况进行了观察。

(三)资料的整理。笔者对于访谈资料以及观察资料进行了简单的编码,并且对调研资料进行了简单的整理。 三、资料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三要素是人、社会活动和场所。公共一词体现出其社会属性,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魅力所在,也是其社会属性的显著特点。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主要包含自然景观境,城市公共绿地,广场,街道等,它主要是为城市市民的生活服务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第一,它是开放空间体;第二,它是为城市广大阶层的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和社会交往的公共场所,其使用权和利益上是大众共享的;第三,城市公共空间担负着城市生活的多种功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第四,城市公共空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第五,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

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结构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行动者利用结构进行行动,另一方面行动者又利用结构的特质来改变或再生产这个结构。结构是行动的媒介,同时又是行动的成果。并且,结构是其行动所产生的一个非他所意图的后果。结构正是行动者日常的生活实践里寻求满足的各式各样旨趣的同时,在非刻意设计的情形下,被再产生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结构的一种,它的功能是多样的,是市民认知城市、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它可以满足人物质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需要。同时,市民的需要又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变化,市民的行动又反作用于城市。对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其作为公共的属性比作为物质的属性更为重要,拓展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拓展有形的物质载体,更是拓展城市的公共性。 四、探讨

在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市民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类型和空间质量有很大的需求,普遍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应该进一步拓展,不应该被私家车等交通工具所占用。

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做得很好。他们通过倡导自由与平等、休闲与愉悦、交往与体验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理念,使城市建设重新回归到了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上来。其城市公共空间的回归策略为城市生活的回归奠定了基础。具体措施为:(1)限制汽车进入城市;(2)建立自行车道路网;(3)广场与步行街道不断增加。哥本哈根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其真正目的并不是展现政府的功绩与形象,而是以回归生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理念,使市民在交往与体验中获得自由、平等、休闲与愉悦,从而获得幸福感和归属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简介:张莉莉(1991- ),女,河南周口人,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萧子扬(1997- ),男,江西赣州人,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6402d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