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2023-05-06 14:2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生理心理学复习提纲》,欢迎阅读!
生理心理学,提纲,复习

1.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是

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作用于脑产生心理现象。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脑损伤法包括: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脑损伤法中的横断

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都会使神经细胞溃变而无法恢复(故称为不可逆损伤)并且,由于手术出血或继发性的神经组织病变从而引起更广泛的损伤,这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行为障碍,掩盖由脑局部损伤所引起的特异性障碍;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既不损伤脑细胞,也不容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变性,就能达到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之后,皮层丧失的机能还可恢复(故称为可逆损伤)因此,它们不仅能用来研究皮层机能丧失所引起的行为变化,还可以用来观察追踪皮层机能的逆转过程,即机能丧失到恢复的过程。

3. 冯特的贡献于1874年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是生理心理学这一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或诞生的标志。 4.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

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心理生理学是它的邻近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即都是探讨心脑关系的。但是它们在研究方向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别,生理心理学研究范围比较广,侧重研究生理过程对心理行为的影响,心理生理学研究范围比较窄,侧重于研究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在实验对象上,生理心理学多用动物做研究,很少用人作被试,心理生理学则多用人作被试。 5.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6. 丘脑闸门控制理论 SkinnerYingling提出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

统的特异性兴奋作用,又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抑制影响,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抑制性闸门。这个闸门对丘脑的各种感觉接替实施控制,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够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的则不能到达。

7. 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 视网膜的最外一层是色素细胞,因为它含有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与之邻近的

感光细胞起营养和保护作用,为维持正常的视网膜功能所必须。色素细胞内侧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的细胞层:第一级是光感受器,由无数视杆细胞(光敏感性高、精确性差)和视锥细胞组成(光敏感性低、分辨力高);第二级是双极细胞;第三级是神经节细胞。由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形成视神经。这三级神经元构成了视网膜内视觉信息传递的直接通道。

8. 颜色视觉过程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它们各有独立的视色素能够选择地吸收不同

波长的可见光,同时每一物质又可单独地产生白-黑反应——在强光下产生白的反应,无光刺激时产生黑的反应。第二阶段,在色信息由视锥细胞向视觉中枢传递过程中,上述三种反应又重新组合,形成三对拮抗的反应,即由红-绿、黄-蓝、白-黑反应。第三阶段,在皮层上产生颜色感觉。

9. 简单细胞:感受野由一条中央带,可以是给光型或撤光型。两侧是平行的拮抗区。这种细胞对处于拮抗区边缘

一定方位和一定宽度的条形刺激反应强烈,适合于检测具有明暗对比的直边,并且对边缘的位置和方向具有严格的选择性;稍微偏离,反应迅速衰减。每一个简单细胞都有一个最优方位。

10. 复杂细胞:复杂细胞的感受野对特定方向的光带移动也呈现最强烈反应,但与简单细胞比较,它只有方向信息,

没有位置信息。

11. 超柱:是视皮层的基本单位,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是1mm见方2mm深的小块。它包含一组对所有方

位有用的方位片层和一组对双眼有用的眼优势片层。它遍布皮层17区。

12. 事件相关电位内源性成分与认知过程 根据N2波和P3波变化的关系,可以了解知觉形成的阶段性的机制。这

种与心理因素相关的诱发电位成分又被称为内源性成分,他们代表着识别、分类等大脑的内部活动过程。 13. 联合型学习,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其实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

中枢之间的活动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14.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是具有自主或反射性

质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

15. 神经的可塑性是指各种因素和各种条件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后引起的神经变化。神经的可塑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在宏观上可以表现为脑功能(如学习记忆功能)、行为表现及精神活动改变;在微观水平有神经元突触、神经环路的微细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包括突触形态亚微结构、神经化学物质、电生理活动等方面的改变。 16. 哺乳动物学习过程中皮层神经元的变化 哺乳动物学习过程与树突数目和突触结构变化有关,研究者把幼鼠分别

放在3种环境中饲养,第一种为标准化的生活环境,第二种是丰富化的生活环境,第三种是贫乏化的生活环境,一段时间以后进行脑组织检查发现,环境二中生活的鼠比环境三中生活的鼠不仅在乙酰胆碱脂酶的含量方面高


于后者,而且大脑皮质的重量也大于后者,其大脑皮质重量增加最多的是枕叶,并且皮质区重量的增加与厚度增加成正相关。在显微镜下观察还发现,树突分枝数目的增加是大脑皮质加厚和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17. 海马中的三突触回路与长时程增强(LTP)效应 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它与记忆功能有

关。三突触回路始于内嗅区皮层,这里神经元轴突形成穿通纤维,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区的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支与CA1区的锥体细胞发生第三个突触联系,再由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这种三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18. 长时程增强(LTP)效应即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纤维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诱

发反应。由短暂电刺激穿通纤维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19. 长时程增强( LTP)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1966年,Lomo首先报道了他称之为长时程增强的现象,即电刺激内嗅

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纤维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他们认为,由短暂电刺激穿通纤维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1)行为学习中突触效应是有LTP样变化出现,提示它可能编码学习和记忆;2LTP的保持或改变同记忆的保持或改变之间的一致性;3)动物的记忆能力与其LTP效应的强度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4)学习障碍与LTP变化的一致性。综上所述,LTP同学习记忆密切相关,认为LTP是学习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之一,可能不是唯一机制。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0. Damasio的三个语言活动系统(处理语言活动的机构) 第一套机构包括左右半球许多区域,其功能是表达人与外

界接触时的所做、所见、所思、所感,并能对此进行归纳分类。该机构称为概念系统。 第二套机构分布在左半球的部分区域,其功能是表达音素、音素纵使以及将词进行组合的句法规则。该机构被称为形成语言系统。 三套机构中的大部分也位于左半球,其功能是接受概念,刺激脑内选择使用词语;或者接受词语,使大脑形成相应概念,该机构是概念和语言之间的介导系统。

21. 语言具有遗传性的证据 第一,从脑皮层水平看,自然语言和手语功能在皮层上具有定位性质,语言的优势半球

是左半球。第二,语言在左半球的定位似乎与两半球间的解剖差异有关。例如,大多数右利手者左半球的颞平面比右半秋的相应区域大。第三,颞平面的这一解剖学不对称性在发育早期(妊娠31周)即已存在。第四,婴儿出生时对各种声音的差别具有广泛的敏感性,这种能力对于理解任何一种人类语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五,语言的习得有着普遍的规律。儿童生来就具备一种能力来识别环境中自然语言应有的普遍特征。

22. 左右脑功能在思维中的互补性 左半球主要从事抽象思维,右半球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脑和右脑具有互补的优势,二者缺一不可。正是由于各自优势的相互补充,才使大脑的思维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种观点叫做思维的互补说。

23. 意义性失语症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失语症。它的特点是,病人对于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丧失了理解其意

义的能力,也不能理解词与词的关系。造成失语症的原因是位于顶、枕、颞交界区的角回和缘上回的病变。 24. Papez的情绪环路说1937年,美国学者Papez提出大脑皮层边缘叶是情绪的神经基础,认为大脑内侧面存在

着情绪系统,连接着皮层和下丘脑形成一个环路。这个环路后来被称为Papez环路。在此环路中,Papez认为情感体验是由扣带回决定的,其他皮质部位可能仅起间接的作用。情感的表达由下丘脑所执行。

25. 杏仁核在情绪信息加工中的“短路”机制 美国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神经学家LeDoux研究发现,感觉信

息抵达丘脑后,除了主要传向大脑皮层以外,还能够沿着一小束神经纤维直接传向杏仁核。这条小而短的“胡同”使杏仁核能够直接获取感觉信息。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除了使杏仁核做好准备以便在高级中枢传入的、与情绪认知相关的复杂神经信息到来时,在其支配下作出适当反应,它还能使杏仁核在新皮层下达的神经信息到来之前,抢先作出反应。因此,杏仁核能够直接激发动物和人的情绪行为反应。这或许是为什么人们会出现情绪战胜理智的原因所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cf7e9033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3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