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影响

2023-04-21 17:25: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影响》,欢迎阅读!
人口老龄化,就业,影响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联合国1999年提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主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而就业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方面。论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在业状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开发中国老年人力资源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 老年在业人口 人力资源开发

一、人口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人口老龄化

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综合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六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第一,老年人口基数大。200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0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 7%。如果进行世界排名的话,我国老龄人口数将名列前茅,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数。第二,老龄化速度比较快。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1950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老年人口数量增长176%同期我国老年人口增长217%第三,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80岁及以上人口数高达160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4%,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人口高龄化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第四,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区域性差异。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均高于城镇;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老龄化速度均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第五,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性别差异。由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长于男性,女性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男性。2004年,65岁以上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 45%,男性为4. 11%,男性约为女性的92.2%第六,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80O美元。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都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0美元以上。

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背景 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国家中,大多数现已进入老年的人是在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作,常他们得不到足够好的工作条件以及正规经济部门提供的社会保护。许多发达国家和转型期经济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远远超过既定的退休年龄或领取养恤金的年龄,此外由于生育率下降,这些国家中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比以前少,劳动力队伍老龄化并且趋于早日退休,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延长工作年限的政策,譬如采取灵活的退休新工作安排、有弹性的工作环境以及对有残疾的老年人进行职业康复培训,都是必要的,使老年人可以将有薪酬的就业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为改善国民经济业绩和产出做出有价值的持续贡献,从而对社会所有成员都带来好处。如果制定其他计划,用老职工的经验和技能培训年轻的新雇员,还有利于经济全局。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合理方案将老龄化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如欧盟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鼓励生育、扩大就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增加公共财政支持和吸引移民等方面的政策,有些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人口增长过快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更应与时俱进,与国际实施的积极老龄化战略相接轨,切实把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列入议事日程,通过开发和利用,把中国老龄人口压力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动力。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一)走出对老年人口再就业的认识“误区”,消除“老年歧视”现象 1999年国际老人年,联合国提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主题。“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原则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而就业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方面。但事实上,社会上对老年人口就业存在歧视。其中一个误区是认为老年人再就业会与青年人争夺就业岗位,影响了年轻人就业;另一个误区则表现为过低估计老年人的思维和工作能力,把他们视为社会的负担,由此导致比较严重的“老年歧视”现象。我们要通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促使老年人为社会继续做出可能的贡献, 而不应把他们看作是社会或家庭的负担,从而最终消除“老年歧视” (二)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政策保障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安排。要做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规划工作,为其提供政策保障。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相当部分属于政府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具体的办法措施,确定开发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基本途径, 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作为发展中国老龄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研究规划。对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一些规定要及时修改完善,对一些政策空白点要认真研究补充。 (三)适时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

中国目前的退休制度呈现的是一种“早进早退”型与“晚进早退”型并存的退休模式, 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的文化素质不高的低龄劳动力, 迫切的需要安置工作岗位, 而一些年富力强、有多年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作者,受到“早进”的压力,迫于现行退休制度在年龄上的硬性规定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界限,符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潜能发挥的基本原则。中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而在这个年龄段中,他们的大多数依然身体比较健康、精力比较充沛。如果退休年限推迟4-5年,平均达到60岁左右,则养老时间会减少4-5年。若每个职工多工作而少消耗5年,就相当于为社会和家庭多做10年的贡献。此外,可以考虑对老年人口就业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如以每天8小时工作制为上限,每周20小时为下限,使他们可以适时调节工作节奏,保证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

(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的产业

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扩大需求、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是促进老年人就业、把老龄化的压力变为动力的良策。老年人有其自身的优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晶化智能”。有些职业由于其特点,越老越能体现其优势,如书画家、医生、法官等。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同时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要适当发展适应老年人从事劳动的有关产业,如老年家政服务业、养殖业、种植业、饮食业、咨询服务业以及教育业等产业。 (六)努力发展老年教育,大力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老年人口主动、自觉、持续的学习,既是推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也体现知识社会特征的重要标志。要健全老年教育网络,完善老年教育内容,探索老年教育管理方法,使老年人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科技的发展,为参与社会劳动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门要以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为指导, 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改变对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年龄限制,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形成不受特定年龄阶段限制的开放式入学制度,形成有助于人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制度。 (七)有效利用国外的成功模式,全方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日本在东京设有银色人才中心协会,各都、道、府、县设有“银色人才中心”总数600多个,形成严密的组织网络体系,是具有半官半民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社团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日本的老龄化比较严重但是未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太大的阻碍。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立足实际,由政府牵头形成一个网络状体系,连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1a3101352d380eb62946dc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