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拓展课程优化实践与研究

2022-05-24 03:28: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拓展课程优化实践与研究》,欢迎阅读!
程序设计,拓展,优化,实践,课程

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拓展课程优化实

践与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建构,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围绕课程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把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育拓展延伸部分内容与学科课程内容深度融合,设计、开发程序设计类拓展课程。通过在实践中对拓展课程的实施与优化,完善相关课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孩子的潜能和特长,并让学生在有兴趣学习中找到成长的动力和方向。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信息技术程序设计

福建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把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其中,拓展性课程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在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拓展课优化的实践与研究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在实际工作实践中,较为集中的问题与困惑主要有:(1)教师对拓展性课程的内涵认识不足。教师对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的目的、意义、途径等问题的认识不尽一致。对拓展性课程与现有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的区别也不是很清楚。2)已开发的拓展性课程类似情况较多。目前所建设的课程主要集中于Scratch趣味编程和以Arduino平台为基础的机器人课程为主,过程较为机械。(3)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以“师本课程”为主。课程开发主要以教师的专业或兴趣为主,学生的选择权和发言权较少。忽略其主体性。(4)教师对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存在疑惑,亟待通过相关培训与学习加强课程开发能力。(5)缺乏保障拓展性课程质量的改进机制。所开设的课程缺乏层次性,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针对性不强,也缺乏改进拓展性课程质量的机制。


在实践中秉承贯彻着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投身于优化此类课程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找解决策略和方法。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对如何解决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拓展课程开发的疑惑,得出了一些操作方法,并有了初步的成效。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得出了如何进行学生程序设计拓展的具体方法。第一是在专题培训方面,要明确学科拓展性课程的基本规范。首先,厘清拓展性课程的目的意义。通过专题学习相关课程建设的系列文件,解决学科教师对建设和实施拓展性课程的目的、意义、途径等的认识问题。其次,明确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要素。一是课程名称;二是课程纲要。第二要注意统筹,从而确立学科拓展性课程的顶层设计。学科课程规划直接关系到学科课程发展的方向和基本特色。为此,我们可以开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拓展性课程“顶层设计”工作,可以开展信息技术拓展性课程征集的活动。主要可以开发并优化Scratch、信息学、机器人(虚拟机器人)编程、3D打印建模设计四个系列的学科拓展性课程。还有,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数字课程,通过“空中课堂”的学习后,进行在线测试评价。通过测试的,可以获取一定的学分。力求团队合作,且团队合作要以实现学科拓展性课程的项目来定制。如,以Scratch的项目开发为例,项目团队由一名项目负责人、一名学科专业指导、一名技术指导、其他团队开发成员组成。项目负责人负责课程开发的设计与组织,是整个拓展性课程开发的调控者;学科专业指导主要负责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梳理;技术指导主要负责处理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其他团队开发教师是本次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负责课程脚本的设计录制等具体实施工作。然后,要注意不断提升学科拓展性课程的教学品质。我们都知道,课程的实施受到师资、场地、时间等诸多要素的制约。在实践中我们具体结合线上、线下两条途径实施,积极实施走班选课。例如,学校每周有开设少年宫活动课程。利用少年宫课程的开设按照“不同学生——不同个性——不同选择——不同教学”的操作思路,因材施教,让学生自我选择,实现教育的自主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学生通过选学趣味编程课“西游记奇遇之Scratch信息技术趣味编程学习系列微课”并开展自主学习。最后,教师要积极优化和丰富不同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1.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


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2.启发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3.讲授法。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成各种教学课件,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4.分层递进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拓展课程优化的实践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进步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我们要积极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对编程教育的课程进行补充,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特长,不断开设并优化多种层次、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培养学生们“计算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勇.优化拓展课程 提升教学品质——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拓展课程优化实践与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Z1):95-97.

[2]莫小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优化[J].家长,2019(02):67-68. [3]朱珏钰.核心素养理念下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1(04):92-9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2eec7cd9a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