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建筑工艺

2023-01-11 22:05: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族传统建筑工艺》,欢迎阅读!
白族,建筑工,传统

白族传统建筑工艺

据剑川海门口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以及碳化稻谷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大理地区的白族先民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秦汉时期,白族先民创造了古滇国文化。

因此,白族传统村落就是古人由于一定的社会因素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它是人类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是古时白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从村落的选址来看,白族山地村落的选址青山合抱——聚气,绿水长流——生气源源不断,符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太和村、观音塘村和周城村背靠苍山,面朝洱海,背面植被茂密,前面视野开阔;凤羽镇也是背靠苍山,大涧箐和水长箐流出的清泉,由南向北流过。诺邓村则四面环山,被诺水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片区,河东地势平缓,河西则山高坡陡,村中水文条件很好,有山上流下的小河环绕村子周围。

当然,山地村落的选址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之外,也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制约。如:诺邓村建在在崇山峻岭之中是由于它主要的经济产业——盐业,观音塘村的形成主要与宗教以及集市贸易因素有关,周城村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而凤羽镇则是著名的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些千百年前就已经形成的山地村落,在上水格局上体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无不例外地靠山面水而建,上有树林,下有耕地,形成了“山、水、村、田”的村落选址模式,表现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村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以及名族特色的烙印。



大理白族山地村落的布局模式是顺着山形的走向和等高线的变化扩展和布局,建筑布局和交通路线的组织随山就势,比较灵活,建筑沿山坡层叠而上,村落在路口的地方设照壁以改变不好的风水格局以求平安兴旺,庙宇一般是在村落的周围,也有的放置在靠近村落后部的位置。公共空间一般在村落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村子重要的部位,上种植风水树。当然,在庙宇的周围也种有大片的风水林,在民居中白族人也栽种绿色植物美化庭院。

大理白族村落中,最富特色的构筑物当属照壁了。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


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通过照壁反映出的是古时人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其作用为:防止空间内的的气运外泄,阻挡外部的邪魔入内,保平安,求吉祥,改变风水格局。

白族村落中的照壁在继承了中原照壁的一基本特点外,又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济文化及独有的审美情趣,重新塑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照壁,并成为白族村落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白族传统照壁具有十分独特的区域特色,形状多为长方形,常以土坯、卵石或砖砌成,飞檐翘角,如鸟翼伸展。



照壁边缘四周装饰成双线条或做成有立体感突出的装饰框,四角有折线花纹或卷草花角,两边各有一排装饰图框,图框形状多变,有长方形倒角,方形倒角,扇形等多种,图框里面装饰内容有题字、彩绘、浮雕瓶花、大理石图案等多种。照壁整体为白色,装饰彩画又以蓝、绿、白色等冷色为主,整个色调统一在白墙灰瓦的底色中,庄重、大气、秀美、典雅。

白族人喜欢在村口或者村落中心种植大青树当做村寨的“风水树”,以求福荫。风水树通常冠大荫浓,枝体苍劲,绿荫如盖的树下因此成为了村落中最具吸引力的空间之一。在白族山地村落中,随处可见树荫覆盖下,村民们做针线、抽旱烟、聊天、聚会的情景,俨然一幅清新美妙的乡村图画。



诺邓村的村口、祠堂都栽种有大青树,北山脊上有一棵大榕树,位于次进士第门前,枝繁叶茂,青翠欲滴,是村中的风水树;村北、西、南三面也有一群百年古树—黄连木,作为村中的风水林。周城村的风水树是集市广场上的大青树,村落背后有丰富的苍山植被作为村落的风水林。观音塘村的西部有救生祠,祠堂前有一大青树为村中的风水树,在进入村内主要民居建筑群的路口处有标志性的大青树和照壁;在村子偏南的主道路上有一个广场,广场上栽种有两颗大青树,树下设有供人休息的石桌石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312f099a8114431b90dd8a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