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深

2022-03-27 00:5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竺法深》,欢迎阅读!
竺法深

竺法深

竺潜(286374,又名竺道潜,字法深,山东琅琊人,东晋时期高僧。 梁惠皎《高僧传》卷第4《晋剡东峁山竺法潜》记载其人其事。

竺潜字法深。姓王。琅琊人。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刘元真为师。元真早有才解之誉。故孙绰赞曰。索索虚衿。翳翳闲冲。谁其体之。在我刘公。谈能雕饰。照足开蒙。怀抱之内。豁尔每融。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微言兴化誉洽西朝。风姿容貌堂堂如也。至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既蕴深解复能善说。故观风味道者。常数盈五百。晋永嘉初避乱过江。中宗元皇及萧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建武太宁中。潜恒着屐至殿内。时人咸谓方外之士。以德重故也。中宗萧祖升遐王庾又薨。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山门。潜优游讲席三十余载。或畅方等。或释老庄。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至哀帝好重佛法。频遣两使殷勤征请。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即于御筵开讲大品。上及朝士并称善焉。于时简文作相。朝野以为至德。以潜是道俗标领。又先朝友敬尊重。挹服顶戴兼常。迄乎龙飞虔礼弥笃。潜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惔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潜曰。君自睹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典。每加只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屡兴法祀。潜虽复从运东西。而素怀不乐。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于是逍遥林阜以毕余年。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欲为幽栖之处。潜答云。欲来辄给。岂闻巢由买山而隐遁。后与高丽道人书云。上座竺法深。中州刘公之弟子。体德贞峙道俗纶综。往在京邑维持法网。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考室山泽修德就闲。今在剡县之仰山。率合同游论道说义。高栖皓然遐迩有咏。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春秋八十有九。烈宗孝武诏曰。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弃宰相之荣。袭染衣之素。山居人外笃勤匪懈。方赖宣道以济苍生。奄然迁化用痛于怀。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孙绰以深比刘伯伦。论云。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而旷大之体同焉。时仰山复有竺法友。志业强正博通众典。尝从深受阿毗昙。一宿便诵深曰。经目则讽见称昔人。若能仁更兴大晋者。必取汝为五百之一也。年二十四。便能讲说。后立剡县城南台寺焉。竺法蕴悟解入玄。尤善放光波若。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而以草隶知名。尝遇康昕。昕自谓笔道过识。识共昕各作右军草。傍人窃以为货。莫之能别。又写众经甚见重之。竺法济幼有才藻。作高逸沙门传。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孙绰并为之赞不复具抄。

1




梁惠皎《高僧传》记载竺法深生平事迹,出身显贵,风姿伟岸,容貌堂堂,学问渊博,风度儒雅,影响所及,为当时出入佛学界及政界的高僧,活动范围广泛,但完成其思想学问积蓄准备直至成熟的大本营就在今新昌县东峁山,他曾数度在此隐居出山,并带领信徒在此研讨学问,晚年又逝世于此,当朝皇帝还为他拨巨款星驰驿送,作隆重葬礼。因东峁山之峁,为冷僻字,一般典籍均误记为印山(如世说新语),或仰山(如梁高僧传)。这里,当地人称之为山背顶,又称远望尖,高山耸立,其间,一洞天开,门悬飞瀑,随风东西,俨如垂帘,因竺潜开山、隐居、逝世,另一高僧支遁买山而享有高名。今尚有潜公台,竺道潜山馆等遗址。清鄞人闻性道著有《东山卬志略》,载之甚详。

德行第一之三十、不宜议论

(原文)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译)桓彝听人议论竺法深,就说:“竺法深素有美名,前辈高人也推举赞扬过他,他又是我先人的好友,所以我看不应该议论他。

方正第五之四十五、勿为评论宿士

(原文)后来年少,多有道深公者。深公谓曰:“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昔尝与元明二帝、王庾二公周旋。

(译)后辈的年轻人,时常议论深公(竺法深)。深公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不要评论前辈。从前我曾经和元明二帝以及王导、庾亮二公往来。

排调第二十五之二十八、买山隐居

(原文)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岇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 (译)支道林(支遁)通过别人向深公(竺法深)买岇山,深公答复说:“我没听说巢父、许由买山隐居的。

文学第四之文学三十、夷然不屑

(原文)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

(译)有个北方来的僧人喜欢玄理,和林公(支遁)在瓦官寺相遇,俩人讨论《小品》。当时竺法深和孙兴公(绰)都在那里听。这个僧人在谈论的时候,屡屡设置障碍,林公对答清楚,言辞气度都很好。这个僧人总是被驳倒。孙绰问深公:“您向来是迎风而战的人,刚才为什么一句话都不说呢?”深公笑而不答。林公

2




说道:“白檀香不是没有香味,逆风中你怎么能闻到呢?”深公听了这样的议论,泰然自若,不屑一顾。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357f65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