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及缺陷

2023-01-21 21:35: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及缺陷》,欢迎阅读!
孟子,性善论,论证,缺陷,过程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及缺陷



一、关于性善论发明的一种推测

研究性善论是如何发明的,有很多的困难,因为我们能够掌握的有关于孟子的背景材料十分有限。

在孟子的材料中,孟母对孟子的影响十分巨大。司马迁说,孟子“幼受贤母义方之教”;早于《史记》的《韩诗外传》卷九有织布断织和杀豚的故事;晚于《史记》的《列女传》还记载了三迁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但无可否认的是,孟母善于渐化,长于培养,在孟子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除孟母对孟子的影响之外,古代圣贤对孟子的影响也值得注意。孟子处处以圣贤自勉,时时一尧舜自励,这在《孟子》中处处可见。并且,在古代圣贤中,孟子最推崇孔子。他还引用宰我,子贡的话盛赞孔子:“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至于他自己则是“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母的作用,古代圣贤的作用,对孟子有重要的影响,这说明孟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在好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其良心本心越突出,加鲜明,这为孟子发明性善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发明性善论,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工作,就是反身内求自己的良心本心,将良心本心发明出来,这也就是“自反”孟子体悟到了自己的良心本心,所以坚信自己的性是善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所以别人的性也是善的。从理论上说,反思良心本心是发明性善论的根本方法,同时也可能是孟子发明性善论的直接契机。

二、性善论立论的环节

孟子要宣传性善论,必然要和当时社会上已有的各种人性理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要想性善论占据人心,让性善论真正树立起来,也必须驳倒论敌。孟子与论敌辩论人性是否为善,主要表现在他与告子的争辩中。 1 生之谓性之辩

生之谓性之辩是何者为性的争辩,是整个争辩的逻辑起点。

“生之谓性”代表了告子的思想。告子认为,人天生具备的一切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都是性,生即是性,性即是生,生和性是相等的。孟子不同意告子的看法,不以人天生的一切知觉嗜好为性,而以人的仁义礼智四心为性,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良心本心为性,以人的道德特征为性。

孟子首先把生和性、白与白对等起来;再追问,这是不是说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最后逼问,犬之性,牛之性和人之性是不是一样的。其实,以上几个被孟子对等的词是有其不同的,它们有普遍和特殊,共名和别名的关系。告子不善于区分,他只能回答“是”。这样一来,他就陷入了被动。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牛和人不是同类,说牛之性和人之性相同,违背常理。并且,一般人习惯认为,争论双方总是有是非之别,此是则彼非。于是,人们便自然认为,既然告子的看法是错的,那么孟子以良心本心为性的看法就是对的。这从侧面帮助了孟子的立论。 2 以水论性之辩


告子以水比性。他认为,水流没有固定的方向,“决之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东流或西流,决定于外力。这恰如人性,人性也没有固定的方向,是善还是不善,并不取决于人性本身,而决定于外力的影响。孟子则是把告子的比喻暗中改动,在比喻上再加比喻。“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孟子巧妙的把东西改成了上下,虽同是方向,但有本质区别。由于引力作用,水在自然状态是向下的,而东西不过是向下的外在表现。孟子把“人无有不善”比作“水无有不下”,告子不能区分上下与东西的不同,自然又败下阵来。 3 杞柳桮棬之辩

告子以杞柳和桮棬的关系比喻人性和仁义的关系。杞柳是制成桮棬的材料,桮棬是用杞柳制成的器皿,二者缺一不可。在告子看来,孟子直接将人性等同于仁义,相当于直接把材料等同于器皿,忽视了二者的区别。在孟子看来,告子的比喻并不恰当。人性原有仁义礼智之端,如果顺其发展,不受外部破坏,一定会发展成仁义。而杞柳顺其自身发展只能是杞柳,不能自然长成桮棬。所以,以杞柳和桮棬的比喻并不能反驳人性和仁义的关系。 4 仁义内外之辩

这是一场与性善论有密切关系的论辩。他们都同意仁内,但孟子主张义内,告子主张义外。严格来说,孟子和告子的争论内容有四项,即“白马之白”“白人之白”“长马之长”“长人之长”,但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悄悄舍去前三项,只谈“长人之长”一项。推其原因,大概是前三项一般事实判断有关,只有最后一项和价值判断有关,对他有利。孟子认为,“长者之长”除了认其长的原因外,还有一层尊敬的意思在里边,尊敬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才说“义内”而非“义外”在孟子的引诱下,告子不再谈“白马之白”等内容,逐步放弃了自己的优势。这样一来,对“仁义礼智根于心”的观点其了支撑作用,有利的支持了性善论。

三、性善论立论的命脉

驳倒论敌虽然对正面立论有所帮助,但不能代替正面立论。所以孟子也从正面对性善论作了进一步说明。 1 以亲情论性善

爱亲敬兄是人人都有的伦理情感,孟子牢牢抓住这种情感,为性善论立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仁是亲亲,义是敬长,每个人都能亲亲,敬长,那么每个人也都有仁、义,仁义根于心,性自然是善的。孟子由亲情说仁义,由仁义说性善。人们只要肯定自己在孩提之时即会亲亲,及其长,也就等于肯定自己体内有仁有义,有善之性了。 2 以同然论性善

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爱好,由人们有相同的喜好出发,孟子进一步推断心亦有相同之处。“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口相味,目同色耳同听,这些相同人皆有之。孟子由此下手,论说心亦有相同,这个同就是仁义礼智。有些人先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可见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四端。 3 以不忍论性善

以不忍论性善,是孟子的一大发明,他反复举例,说明人人都有不忍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设定了一个特定的情景:一个小孩快掉到井里,人见了内心都会有一种特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3910850cf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