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2022-07-21 00:2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学儿童教育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一、小学生学习问题咨询案例五:不会听课

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开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应;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根底。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方,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答复下列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二、小明的智力发育

小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愣。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说他是个不合群的同学。

[分析]不合群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拟典型的


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种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以后的适应问题。曾有研究说明,婴儿从出生后半年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开展的关键期。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合群。

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与能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人很好相处〔如教师〕而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

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怕孩子受欺负,这样教育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送。 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失去信心,不愿交往。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逃避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

5、个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爱活动的性格,因此不容易与大家交朋友。

6、患有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对交往根本不感兴趣,也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

[方法]对于不合群的儿童,首先做的应该是查找原因,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不同的矫治重点。问题比拟严重的儿童应建议寻求专家的帮助。

1、区分不合群的儿童究竟是受到无视还是遭到拒绝。对于遭到拒绝的儿童,给予交往技巧和原那么上的指导;对于受到无视的同学,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查找原因。要区别这两种情况,可利用提名测验,让每个同学写出班上三个最想交往和三个最不想交往的同学,那些两种情况都未被提名的往往就是被无视的儿童,教师也往往无视他们,应对他们实施行为改变方案。

2、行为强化法。鼓励儿童主动交往,教师给予相应的强化,如表扬、注意等,同时争取得到家庭的帮助。

3认知重建法。交往障碍常常源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4、教学一指导技术包括指导、提供典范、练习、强化等环节。如教会儿童问问题、提建议,给他们提供交往技能较高的同伴做典范,再给予同伴的支持和帮助。 5、交往能力训练。

6、多组织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时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3aedb6caa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