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鉴赏: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①路云遮寺

2022-12-22 19:12: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古代诗歌鉴赏: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欢迎阅读!
杜牧,九华山,融雪,云遮,日暖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

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

寂寥!

(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B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郊送别图

C.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

【答案】 1CE


2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虚实结合,不仅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更有利于渲染离别时的氛围。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远近结合,描绘形象,富有韵味。③动静结合。阳光普照大地,积雪大半消融,路面布满泥泞,野草长出新芽,骏马兴奋嘶鸣,青山古寺,云雾缭绕,江水碧绿,杨柳拂桥。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④绘形绘声绘色。写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写路面布满泥泞,野草长出新芽是绘形。写骏马兴奋嘶鸣是绘声。写青山古寺,云雾缭绕,江水碧绿,杨柳拂桥是绘色。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关注注释①②及诗题。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前两联写景,主要用了哪些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41e0e7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