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需求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05-06 21:23: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心理需求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欢迎阅读!
教育研究,心理健康,差异,基于,需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心理需求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易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1

【摘 要】文章从专业心理学的视角,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针对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差异性,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为提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的效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心理需求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受当前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样的大环境形势影响,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内心的矛盾冲突也日益加剧,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体发展,而且还干扰了学校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根据心理学经典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层次,并且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当某个层次的需求不能达到,人们的欲望无法获得满足时,心理问题也由此而生。因此,了解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对于准确攫取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时采取恰当措施,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

(一)需求内容重点突出,年级差异显著。通过对一到四年级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内容的重点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处在中学到大学生活的过渡和融入适应阶段,因此,在生理和安全需求被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他们会比较注重爱和归属感的获得;而三四年级的学生重在享受大学生活,关注自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他们的心理需要倾向于尊重与自我实现。

(二)心理需求表达形式多样化,个体主观能动性高。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极其活跃的群体,虽然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个性差异,但是在心理需求的表达方面他们却呈现出了相对统一的共性特征。例如表达自身需求的欲望强烈,态度主动,行为积极,形式多样。通常,大学生会依照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方式的来表达内心诉求。例如语言的沟通;文字的阐述;行为的暗示;或者其他类似戏剧表演的夸张呈现等等。

(三)满足心理需求的途径多,选择空间大。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活动众多,为大学生实现内心需求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平台和多样的选择。例如参与联谊,谈恋爱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归属感,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社交水平;竞选学生干部、参加各类比赛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尊感和增强自信心;加入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能够充分展现个人能力,体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等。

二、基于大学生心理需求特点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追求心理满足易导致观念的错位。大学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也是相对自由和奔放的。大学生的管理更多意义上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然而崇尚自由的大学生们在自我管理的尺度上却容易为了获取更多的满足而自我放松。情绪易冲动,行事易偏执。如有学生为了从众合群玩游戏而染上网瘾;有学生为了彰显学生干部的地位自我放纵;有学生借口社会实践忽略学习本末倒置,这些都是大学常见现象,是观念错位过犹不及的典型表现。 (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会导致心理失衡。大学生大都朝气蓬勃,敢于创新。他们理想丰满行动力强。但是社会阅历单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差。尤其是遇到追爱却爱而不得;表现自我却无功而返这类的窘境时,容易产生求而不得的挫折感,导致心理失衡。轻则影响情绪干扰学习生活,重则引起心理障碍,甚至导致不可预期暴力危机。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要符合现实条件,定位准确。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种观点,就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心理问题。但是在目前普通专业学生普遍心理学基础知识薄弱的条件下,仅仅通过低频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很难达成的。一是种类单一,课时少;二是课程缺乏延续性,通常大一上完即止;三是内容层次浅,所以把目标定位为治愈功能是不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从实际出发,首先加强教学中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渗透;其次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培养大学生自省的敏锐度提高自查的能力,学会理性对待心理问题,合理求助。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需求不同,遇到的主要问题也不一样,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每个年级教学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应该有所区别。大一侧重于新生对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包括生活、学习、课外活动等;大二侧重于怎样处理学习和兼职的关系,人际关系处理,恋爱等问题;大三则针对学习、考研、就业准备等问题做辅导;大四则主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等。

(三)建立班级、学院、学校心理健康三级联动机制,提高工作效率。近年来各高校基本都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以监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但是无论是专职从业人数还是专项投入的力度与学生的需求总量相比都相差甚远,效果不明显。所以有必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班级、学院和学校之间的心理健康三级联动机制,将任务进行合理分割。利用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级关注个体,学院关注班级,学校关注学院的方式,层层分工,合理统筹,以确保能够最快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反馈,伺机解决。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谭彬.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2):78-81. [2] 李瑞兰,孔国庆,方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32):117-120.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度青年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课题(项目名称:基于心理需求差异机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2QN37)成果。 作者简介:易芳(1979- ),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43a20c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