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

2023-05-08 11:04: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皮内针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欢迎阅读!
虚证,心脾,失眠,治疗,皮内针

皮内针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



原发性失眠症是指在具备良好睡眠条件,且无躯体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每周多于3个晚上(连续1个月以上)出现入睡困难、反复易醒或早醒,且因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而出现白天功能异常的一组综合征。而失眠在祖国医学中称“不寐”。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寐、寝、梦的记载。更在《黄帝内经》中开始有“不得卧”、“目不螟”、“不能眠”的论述。近代医家根据古代医学理论,结合自身实践,大致将失眠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虚怯等型。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失眠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对30例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采取皮内针针刺心俞、脾俞、三阴交的治疗,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为本院20101月至201212月间住院患者中收取30例心脾两虚型原发性失眠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1865岁,平均(48.21±11.39)岁。全部患者均符合2000《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即CCMD-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则根据 1994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1994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心脾两虚证的诊断标准: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1.2 方法:治疗采取皮内针,(1)取穴:心俞、脾俞。(2)操作方法:先用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采用颗粒型皮内针,左手拇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位皮肤撑开固定,右手用小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刺入真皮内,针身可沿皮下平行埋入0.5


cm,在露出皮外部分的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表面粘贴一块小方形(1.0×1.0 cm)胶布。埋针时间1天。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

1.3 观察周期:治疗前、治疗1次后、治疗5次后、治疗10次后,共观察4次。

1.4 观测指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2]

1.5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失眠)判定,分级如下: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为临床痊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为显效;症状减轻,但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不足3h以上,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为无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4a58693b3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