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方法及创新

2023-04-22 04:21: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方法及创新》,欢迎阅读!
中国共产党,动员,创新,方法,社会

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方法及创新

2011-06-13 06:33:00 来源:中安在线

[提要] 在我国,社会动员通常是指党通过政权组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种领导方式。物质性社会动员是指通过对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物质利益的重新调整,以满足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最终达到动员民众的目的。 在我国,社会动员通常是指党通过政权组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种领导方式。可以说,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这一优势伴随着党从革命到建设、从斗争到改革的历史过程。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合乎历史时代特征的、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社会动员方法。具体来讲,党的社会动员方法主要有物质性社会动员、精神性社会动员和参与性社会动员。

物质性社会动员是指通过对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物质利益的重新调整,以满足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最终达到动员民众的目的。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物质利益是开展社会动员的基础。在革命时期,党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满足了广大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在保障了农民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有效地动员了最广大的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通过三大改造运动,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这些都是党进行持续、广泛的物质性社会动员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认为,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能够指导客观现实。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物质性社会动员的同时,还综合运用宣传工具、思想教育和榜样示范等各种途径对大众进行精神性社会动员。通过精神动员强化了大众的民族意识和集体主义、国主义精神,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热情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性。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了大众的政治工作情感和态度,实现了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和提升。

参与性社会动员也是中国共产党所采用的有效动员广大群众的社会动员方法。党的参与性社会动员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革命时期动员群众参战和自力更生进行生产;建设时期动员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广泛的政治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胜利的成功经验中,


动员最广大的民众参战具有决定性意义。大众踊跃积极地参战,为革命战争提供最广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无论是革命时期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指导的大生产运动,还是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也最广泛地动员了大众的积极参与热情。参与性社会动员在政治方面则有政治选举、权力监督、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决策和政治过程、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创造了制度条件。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的社会动员目标,党进行社会动员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使得社会动员的特点、方式和趋势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对社会动员制度化的重视和建设。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创新社会动员的形式、方法,积极适应新时期的新发展。

改善和健全党的政权建设。社会动员往往是应对重大危机的产物,随着社会步入常态化的发展状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动员必然要求。同时,在现代社会,危机事件依然防不胜防,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对于应对大型社会危机有极重要作用。因此,在社会动员机制上要强化有序的组织性,在发生重大危机事件时,要有应急预案,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人们共同应对。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适应社会常态化发展;同时,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要从体制上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坚决保证政令畅通,在出现重大危机时,党和国家可以迅速作出决策和部署。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社会动员的响应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出现,使当代党的社会动员有可能出现盲点。农民工、城市自由职业者和私营企业主等,在这一部分人之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以党的方针政策来加强他们的政治归依程度,是当前和今后党建工作的重要现实课题。当今时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公民政治敏感性增强,对于被动灌输的动员模式认同性降低。这就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更多地倾听民意,吸纳民智,开展网络问政,加大力度提高公民政治大局意识,增强公民是非的辨别能力,以提高对社会动员的响应程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4e259d326fff705cc170ac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