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学生品读古诗词

2022-04-14 13:13: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引领学生品读古诗词》,欢迎阅读!
品读,古诗词,引领,如何,学生

如何引领学生品读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概括凝练,意境深邃悠长。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丰富语言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情况:-

一、重背诵积累,轻理解感悟。一些学生以为只要把学的古诗背下来就算完成任务了,结果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为不理解,记得不准确,对诗句的理解也不到位。

二、不善于把握诗歌的意境。一些学生误认为品析诗歌意境就是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浅尝辄止,学习不深入。

以上现象导致有些学生把学习古诗当成苦差事,应付了事。当然,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肯定得不到提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把握古诗的内容和章法,促进他们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二、引领学生从分析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的意境。 我以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本课五首诗歌均为唐诗,前三首为绝句,后两首为律诗。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过几篇古诗文,掌握了理解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当面对本课的古诗时,他们已能初步理解诗歌内容。但由于古诗的语言含蓄凝练,表达又富于跳跃性,学生难以对诗歌的内容和结构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就谈不上欣赏古诗之美。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抓住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从诗句之间的联系上去理解诗意,会对他们有很大帮助。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谋篇布局方法。前人将文章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许多唐诗尤其是绝句和律诗在结构上体现了这些特点。“起”即绝句的第一句或律诗的首联,讲究平直明了。起句或奠定基调,或渲染气氛,常起到统帅全诗的作用。“承”是承接起句,绝句第二句或律诗颔联,是起句的延续、延伸,与起句可互为佐证。“转”就是转句,绝句第三句或律诗的颈联,表明诗意的转折,贵在“变化”“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学习第25课,可引导学生由《夜雨寄北》入手。

《夜雨寄北》为例:起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明白易懂,是扣题的一问一答,面对亲人来信,既表明归家无期,又传递了真挚的感情,超越了时空限制。承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则说明自己身处异乡,秋夜雨声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前两句紧扣诗的题目写出诗人写作的原因和身处的环境,离别的愁绪和凄清的环境营造了出来。“何当共剪西窗烛”则将笔锋一转,用幻想加疑问的方式写将来,突出“变化”二字,让读者觉得有些出乎意料,但展望未来,亦在情理之中,既为本诗增添了一抹亮色,又表现诗人归家心切。“却话巴山夜雨时”作为结句,虽然还是沉浸在对将来的幻想之中,却已经结了,表明这是现在的想象,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整首诗脉络清晰,以相思之情贯穿始终。因为相思,亲人来信问归期;因为相思,作者雨夜不寐写回信;因为相思,展开幻想,盼归期,进而设想一个美好的相聚的场面。

与《夜雨寄北》相比,王维的《杂诗》更为浅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夜雨寄北》章法的基础上,自己分析《杂诗》的章法,以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认识,进而去自己分析本课


其他几首唐诗,养成自主分析诗歌章法的习惯,这对于学生记忆和品味古诗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还只是欣赏品味诗歌的一个方面。七年级学生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有限,把握诗歌意境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由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引导他们去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是客观形象与诗人抒情言志的完美结合,是构成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形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就构成了意境。意境是诗歌所描绘的和谐而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是渗透了作者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与思索的艺术界。

我们可以由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古诗来帮学生理解何为意象。例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承载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王冕的《墨梅》中,梅花是诗人高尚品格的写照。月亮、梅花都是客观事物,但这些事物带有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构成诗歌意境的意象。

还以《夜雨寄北》为例。我们先引导学生找到诗中的客观形象:巴山、夜雨、秋、西窗、烛。然后,我们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结合文章的章法去理解诗里面依次出现的意象。起句一问一答,言明归期无期,承句中诗人身处“巴山”,远离家乡山路难行;“夜雨涨秋池”传递的一是秋夜,二是秋雨之夜,三是“涨秋池”的绵绵阴雨之夜,层层递进,展示心境。承句中的意象与首句内容相结合,让我们仿佛看到这样的场景:萧瑟凄冷的夜里,秋雨淅沥,远离家乡的诗人,面对亲人来信,心里充满思念之情。转句“何当共剪西窗烛”中,诗人把环境由现在的“巴山”变换为将来的“西窗”时间和空间都得到极大的延伸,这是意象的一个突变,在将来的某一天,人渴望与亲人在西窗月色中秉烛夜谈。前文中诗人形单影只,而想象中他则与亲人团聚,情意融融,令读者心中也充满了融融暖意。结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又是突然一变,由西窗秉烛又回到了“巴山夜雨”。诗中的意象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立足今天、想象未来又回顾今天的回环往复的过程,这一切都是由饱含感情的客观景物展示出来的。通过分析这些意象,诗的意境逐渐被学生明了,本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也会被学生理解。

学生理解了《夜雨寄北》一诗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分析《杂诗》的意象,进而品味该诗的意境。《杂诗》意象简单,只有“绮窗”“寒梅”,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把握。

在学习这两首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这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大帮助作用。例如.松是岁寒三友之一,寄托孤直傲岸的情操;菊花傲雪凌霜,是清高人格的写照;杨柳依依,常用来寄托离情别绪。

25课其余三首唐诗,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学习程序:初步感知——把握章法——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学生若能形成这样的品读故事习惯,必将受益终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1bf01b6c175f0e7cd137a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