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评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2-04-11 03:19: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评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
水月,连续性,纪录片,在手,分歧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大家叶嘉莹说:“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有一种持守,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弱德之美’不是说你软弱就是美,是说你要坚强地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责任,我觉得我有‘弱德之美’,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弱者。”她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弱德之美”不是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严于律己,是在逆境困难中有所持守,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

(摘编自《读懂叶嘉莹,从“弱德之美”开始》

材料二

《掬水月在手》表现出叶嘉莹的漂泊羁旅之愁、丧母失女之痛、寻根踏祖之趣、传道授业之乐,难能可贵。叶嘉莹难忘顾随先生之师恩,讲述顾随授课、批改作业、和诗的情况,影片运用声音的叠加方式去表现师生的和作“纵横已是春寒了,耐它风雪耐它寒”,将词作的美感与心灵相契的师生道义一并传递出来。影片展示了叶嘉莹许多手写的研究笔记、信件以及照片、物件,电影并不是机械地摆拍这些物件,而是尽量将物件与时代背景、事件、人物交融起来。比如,将叶嘉莹的单人照片与诗作一并呈现,银幕左边是照片的蒙太奇展现,右边是词作的浮入。照片叠加的是人物在不同年龄的面貌,表现的则是流逝岁月中坚忍镇静的个体形象。空镜头亦是影片一大特点,镜头对准优美的自然风景、苍凉的壁画、斑驳的石壁,辅之以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关于《秋兴八首》的配乐,营造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

(摘编自《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材料三

电影中有许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美的丝绸旗袍,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更见诗人的火候。不少观众喜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批评其叙事的支离破碎和过于软性的细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撑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也许是因为,《掬水月在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摘编自《<掬水月在手>:一首用影像写出的婉约词》

材料四

这种充斥着全片没完没了的关于壁画、建筑、碑刻、花草、山川的缓慢空镜多得简直让人生厌,尤其是伴随着一种故作深沉的吟唱,完全没有厚重朴直之感,像是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装饰品,华丽而空洞,与叶嘉莹平日里诚朴自然的作风毫不相称。

且不说电影稀巴烂的结构和支离破碎的时间线索,就是值得讲述的故事点也常是不痛不痒地带过。另外,略微认真读过叶嘉莹著作或者看过她的讲演的人,应该知道叶嘉莹的影响,一方面是专业的学术成就,一方面是她引渡无数普通读者通往诗词国度的无上之功。而她给普通人最多启发的是怎样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即她的核心概念“兴发感动”。全片不见“兴发感动”这四个字的出现,反倒是大谈特谈叶嘉莹学术生涯中一个非常小的一块概念即“弱德之美”。最重要的是,听她讲杜甫何以成为杜甫、陶渊明何以成为陶渊明、苏轼何以成为苏轼、辛稼轩何以成为辛稼轩,剥茧抽丝,细细道来,真似三四月的春风拂面。然而,影片中多选软性的花间一脉的词作,词纵然不差,但终究说明不了叶嘉莹讲诗词的真正高明之处,以及她所偏爱的诗人、词人是如何影响了她一生的坚韧与持守的,如何教会她在困境之中先


“把一部分的精神杀死”再坚毅存活的。

(摘编自《〈掬水月在手〉影评》

4. 下列关于“弱德之美”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德之美不是一种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严于律己,是在逆境困难中有所持守,尽力尽责。

B. 叶嘉莹先生在困境中先“把一部分的精神杀死”再坚毅存活的弱德之美,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精神的体现。

C.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将一己命运融入广阔社会人生,以理想观照、批判现实,超越时空,获得永恒。这是“弱德之美”

D. 文天祥在山河破碎之际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已任。有进而无退,他在困境中的舍生取义表现出“弱德之美”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掬水月在手》用照片蒙太奇、空镜头等方式从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美,又用声音叠加,辅之以日本音乐家的配乐,营造出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

B. 掬水月在手》选择了许多看似没有关联却最能触摸心灵的东西来堆叠出诗的韵味,这是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在体裁上它更近似于一首婉约词。

C. 正如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所以《掬水月在手》需要青瓷、旗袍、摩崖石刻等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

D. 叶嘉莹先生的最大贡献是教给普通人怎样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她引渡无数普通读者通往诗词的国度。当然她在专业上的学术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6. 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评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4. D“有进而无退,他在困境中的舍生取义表现出‘弱德之美’”错误,据原文“她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弱德之美’ 不是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严于律己,是在逆境困难中有所持守,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 文天祥舍生取义不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做法,不能体现“弱德之美”

5. BA.“用照片蒙太奇、空镜头等方式从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美,又用声音叠加,辅之以日本音乐家的配乐”理解错误。原文“空镜头亦是影片一大特点,镜头对准优美的风景、苍凉的壁画、斑驳的石壁,辅之以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关于《秋兴八首》的配乐,营造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可见不是蒙太奇、空镜头,声音叠加,辅以日本音乐家的配乐,营造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C.《掬水月在手》需要青瓷、旗袍、摩崖石刻等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理解错误。原文是“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不是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D.“叶嘉莹先生的最大贡献是教给普通人怎样读古典诗词的方法”理解错误。材料四原文“另外,略微认真读过叶嘉莹著作或者看过她的讲演的人,应该知道叶嘉莹的影响,一方面是专业的学术成就,一方面是她引渡无数普通读者通往诗词国度的无上之功”,提到“叶嘉莹的影响,一方面……一方面”,并没有把两方面做任何对比,分出最大。

6. ①叙事与结构。有人认为叙事支离破碎,结构稀巴烂;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②空镜头的使用。有人认为这是影片一大特点,空镜头堆叠出诗歌的韵味;有人认为空镜头多得令人生厌。③景物的摄取与配乐达到的效果(或者电影的影像美)。有人认为选择优美的自然风景、壁画、石刻,辅以配乐,营造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有人认为选择壁画、建筑、石刻等,伴随故作深沉的吟唱,没有厚重朴直之感,华丽而空洞。④电影表现人物的侧重点。有人认为电影表现叶嘉莹的漂泊羁旅之愁、丧母失女之痛、寻根踏祖之趣、传道受业之乐,难能可贵;有人认为没有凸显叶嘉莹在专业方面的贡献以及她是


怎样受到她偏爱的诗人、词人影响的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798382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