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享受迎难而上的快乐

2022-10-15 20:02: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享受迎难而上的快乐》,欢迎阅读!
迎难而上,满分,范例,作文,语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享受迎难而上的快乐

蚕蛹化蝶,必经钻心之痛,迎难而上才会华丽变身,享受光彩照人的快乐; 凤凰涅槃,必经灼肤之痛,迎难而上才会浴火重生,享受万众瞩目的快乐;

人亦如此,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会像那逆水而游的鱼一样,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又尽是崎岖和坎坷。当困难摆在你面前时,你会怎么办?是放弃,是逃避,还是……不,朋友,那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让我们在困境中奋斗吧,只有那样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哪种灯泡内芯更耐用时,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他选择迎难而上,一千多次的实验,终于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一代史学家司马迁,在进行历史的记录时,面对宫刑带来的屈辱,他选择了迎难而上,最终完成《史记》,享受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快乐。无臂钢琴师刘伟,在弹奏钢琴时,面对无臂的痛苦,仍然选择迎难而上,最终走入维也纳金色大厅,享受到鲜花和掌声的快乐。

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只有在困境中才能锻炼出人才来。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在困难面前,我们怎样才能成为胜者呢?唯有迎难而上,不懈奋斗。 迎难而上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八年屈辱的抗日战争,面对武器装备的落后,作战物资的短缺,敌我实力的悬殊, 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退缩,并没有投降。就连那些抗日小英雄的姓名也不胜枚举: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小兵张嘎,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他们用自己极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将日本侵者赶出了中国,成为我们迎难而上的榜样。

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不畏艰难者总能走出一条攀登到顶峰的路;不管多么幽深的大海,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迎难而上激流勇进吧,荡起生命之舟,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富有思辩色彩。这就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所给材料是小和尚与老和尚的对话,从主次的角度来看,小和尚的话是次要方面,老和尚的话是主要方面,只要深入理解对话的含义,挖掘材料隐含的哲理,文章就易于动笔了。“逆水而游”“费力辛苦”与“顺水而行”“安逸舒适”是一对辩证联系的矛盾统一体。“顺水而行”确实暂得安逸和舒适,但其“随波逐流”,如死去的“飘落黄叶”“安逸和舒适”是短暂和无意义的。“逆水而行”虽然“费力辛苦”,但“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材料中的核心词语即“奋斗”和“快乐”。把握了材料核心内容后,有必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由此及彼的深层思考,循事探理,条分缕析,形成生活的理性体验,以开掘思想的深度。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也如顺水漂流的“黄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有的人正如逆水而游的“鱼”,虽衣食用无忧,生活安逸,小有成就,却仍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我奋斗,我快乐”的含义。只要分析深入,理解透彻,思辩准确,定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来。材料在文体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议论文”,这就要求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论证思路要清晰。

参考立意:

快乐的含义是行动;

不要随波逐流;

要勇于逆流而上;

在奋斗中享受快乐;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7dd0a500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