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公式

2022-03-22 04:1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公式》,欢迎阅读!
说明文,题型,答题,公式,常见

v1.0 可编辑可修改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说明文,简单来讲考的就是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及效果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否、生动否,说明文的结构及个别创新题型。 一、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①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②事理说

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括、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说明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说明文的语言:平实型、生动型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三、说明方法:一般必须回答效果四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

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回答完毕总结:对(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内容清楚。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拿(…)和(…)做比较,突出强调(鲜明具体)(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概括,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换汤不换药)。生动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可读性等。

⑦画图表:非常直观形象地表明(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读者更直观、一目了然。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觯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某一方面解释清楚即可。下定义是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要使得说明文更通俗易懂。是可以颠倒的,即A=B,B=A。而作诠释不可颠倒,即A=B,B不等于A

⑨摹状貌:(换汤不换药的“描写”)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等。若引用在说明文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提升阅读兴趣的作用。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步骤的先后等)、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要具体分析。

(不是见到首先然后其次最后就一定是逻辑顺序,动动脑筋分析清楚再填) 空间顺序常用方位词、表行踪的动词等。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11


v1.0 可编辑可修改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到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

答题公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带过。

五、说明对象:指出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在此题上强调人或事物的特点)

六、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

“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关键词语。

七、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文中过渡段或过渡句中。判断:多为概

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中心句的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此外”等词语,可参照已出现的或比较明显的句式来概括。

八、说明语言:

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公式:①字词的含义。②字词在句中的作用(限制范围等)③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公式:(l)表态: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好在哪里。(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不好在哪里。(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总结: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自然规律、不符合人的正常认知逻辑等。

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公式:(l)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限制成分:时间、范围、大小、程度等)“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留有余地。(3)如果删去,原来什么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等。(4)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 类型(五)指代题“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就在离指代词最近的一句话中,上下句仔细读、仔细找。要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c2190b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