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

2022-04-01 01:2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欢迎阅读!
学习指南,社会学,农村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



第一部分: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

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等 开课学期: 5 时:48 分: 3

考核方式与标准:平时成绩20%+课外论文成绩×20%+卷面考试成绩60% 教材资料:钟涨宝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二部分:课程学习指南

一、课程简介

1、本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社会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通过农村社会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可以系统地了解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失调和社会控制、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等内容,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讲授的重点是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特点何在、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如何和中国应怎样实现新农村建设三个核心问题。本课程讲授十四章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和学习农社会学的意义,探讨中国农村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第二部分介绍农村社会中的个人、人地关系、社会关系、婚姻、家庭与家族、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分析农村社会初级群体和社会组织等结构性要素新变化;第三部分介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问题、社会控制和社会保障,论述农村社会整体性结构与变迁特点、农村社会结构失调和均衡机制;第四部分介绍农村社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情




况,阐释农村社会变迁方向和具体路径。

3、参考书目

在教学过程中,除所使用教材外,还可参考:

1)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韩明谟编:《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钟涨宝主编:《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课程学习内容、策略和学习机会

1、课程进度及学生自我管理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农村社会学全部内容共十四章。分别为:绪论、农村社会学的简要历史、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农村土地、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的婚姻家庭与家族、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控制、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48学时,12周。

2、学习策略

各章节基础知识的学习以理解为主,可通过对比、类比等方式加深理解。章节结束后,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巩固知识点,拓展知识面,训练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

3、教学形式

农村社会学教学可采取的教学形式有: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讲授为主,穿插其他教学形式。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资料、分析案例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能力。

4、还能以什么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

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登陆对本课程学习有益的相关网站等 三、课程实施

1.、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2、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习题训练、课后作业、论文指导,学生




自学,实践教学、案例剖析、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和方法

3、对教师的要求

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上课时应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和疑点。除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外,可应用图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除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农村调研经验,适当补充讲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及时发现和正确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能力。既有规范的教学大纲要求,又留有学生自学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努力提高《农村社会学》教学质量。

4、对学生的要求

学好本门课程,学生应做到:①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运用农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对农村社会现象予以解释和分析;②理论联系实践。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三级”(了解、熟悉、掌握)要求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③上课注意听讲,积极思考;课余时间做好预习与复习,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四、课程学习结果评价

农村社会学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项。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讨论等平时成绩以及课程论文(以课外实践为基础撰写论文)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即期末考试的成绩,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即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核内容覆盖所授课程及大纲要求的范围,考核深度以适中为准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d40ca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d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