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痛经的中医治疗

2022-09-17 02:09: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少女痛经的中医治疗》,欢迎阅读!
痛经,中医,少女,治疗

少女痛经的中医治疗

一、什么是痛经?

痛经是指女性在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的下腹疼痛,可伴有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下腹坠胀、腰骶酸痛等不同的症状。痛经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功能性疼痛而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有器质性病变,是器质性疾病的一种症状。痛经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少女,

青春期少女的痛经多数是原发性。其特点是:多在初朝后612 个月发病,也就是周期性排卵功能建立后,因为痛经多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发病高峰年龄是1618岁。中医药为痛经诊疗的最佳手段。 二、如何治疗痛经?

要治疗痛经,就要了解痛经发生的原因,前面提到痛经多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为排卵促进了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异常增高是痛经发生的主要原因。 镇静、镇痛、解痉剂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不能避免下次月经来潮时的疼痛。口服避孕药虽可以抑制排卵缓解疼痛,但青春期少女不适合服用避孕药。

中医将青春期少女痛经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一是“不通而痛”,另一是“不荣而痛”。具体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久居湿冷之地,或初行径时不注意摄生,贪凉、饮冷、淋雨,致使寒邪伤于下焦、客于胞宫(这里主要指女性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寒凝经血、血行不畅 “不通则痛” 2 先天不足(母亲孕育时,营养不足或生疾病,致胎儿期发育、营养欠缺,而成虚弱体质),后天失调(幼年营养不足,或幼年大病、重病)→气血亏损、冲任胞脉失养“不荣而痛”

3 青春期少女,由于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常致精神压抑,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不通则痛”

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疼痛的性质、程度和部位,结合伴随症状以及舌象、脉象分析,中医将原发性痛经分为以下六证,其各证的特点是:

1 气滞血瘀证 其特点是:经前12天或行径时小腹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有块、块下痛减,伴有乳胀、胁痛等。舌质淡红或有瘀点,脉弦。

2 寒湿凝滞证 其特点是:经前或经行时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受寒加重,拒按,经色紫、量少有块。舌质黯淡或黯紫,脉弦紧。


3 阳虚寒盛证 其特点是: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暖喜按,经行量少、色淡黯,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尿频便溏等。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4 肝经郁热证 其特点是:经前或经行时小腹疼痛、拒按,经行不畅、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快,伴有心烦易怒,双乳胀痛,口干等。舌质淡红或偏红、苔薄或微黄,脉细弦。 5 气血两虚证 其特点是:经行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小腹及阴部有空坠感,经行量少、色淡质稀,伴有神疲乏力,食少面黄等。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6 肝肾两亏证 其特点是:经行及经后小腹绵绵而痛、痛引腰骶,经行量少、色黯质稀,伴有头晕少眠,手足心热等。舌质嫩红、苔薄,脉细。

中医依据以上六证,分别施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滞血瘀证;温经除湿、化瘀止痛→寒湿凝滞证;温经散寒、暖宫止痛→阳虚寒盛证;疏肝清热、理气止痛→肝经郁热证;调经补血、益气止痛→气血两虚证;补肝养肾、调经止痛→肝肾两亏证。

痛经治疗需在有经验的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进行。 三、痛经患者日常如何调养护理?

1 患者可通过多途径(专科医师、书籍等)了解月经的生理知识,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对痛经的恐惧(不良的情绪可诱发或加重痛经的发生)

2、经期注意卫生保养 勿食冷饮及寒性、苦味食物(如:西瓜、梨、藕、荸荠、甘蔗、鸭、螃蟹、苦瓜、苦丁茶、绿茶等)、勿卧湿地、勿用冷水洗脚、勿游泳、勿淋雨。注意卫生,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保证睡眠。

3、平时注意营养均衡,勿偏食、勿过食冷饮及寒性食物。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季节变化,适时增加衣物,要特别注意下半身的保暖(如:深秋及隆冬季节少穿裙子,注意小腹、腰部、膝部和足部的保暖。夏天待在空调房的时间不宜过长,室内温度不宜过低) 4、经前35天开始(在医师指导下)预防用药。

5、痛经发生时,除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物理疗法和针灸推拿疗法缓解疼痛。

6、久治不愈,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患者,要注意查找有无器质性病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e0981afad6195f312ba61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