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贫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04-24 07:1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贫女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百首,唐诗,赏析,原文,翻译

【唐诗三百首】贫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贫女

彭门女子不认识齐洛香,所以她打算相信一个好媒介来伤害自己。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于用十个手指吹嘘针法,不要画长眉毛。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翻译

贫苦家庭出身,从未见识绫罗软香; 还想向媒体求婚,暗自为贫穷难过。 谁能欣赏风流高雅,格调不同凡响;

世界喜欢追求时尚,不同的衣服和奇怪的衣服很流行。 敢在人前夸口,我有善绣巧手一双; 但不是油腻的画眉,与其他画眉竞争获胜。 最恨年复一年,拈针引线辛勤刺绣, 为了别人,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做嫁妆。 鉴赏

这首诗因其双关语和丰富的内涵而广为阅读。整篇文章是一个未婚的穷女人的独白,讲述了她沮丧和忧郁的情绪,但在字里行间,它显示了诗人对缺乏才华和依赖他人的憎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

从客观角度来看:“谁爱浪漫高调,怜惜时代,衣着节俭。”主观上:“敢于吹嘘十指针法,不要把双眉桶画得太长。”这种人性和道德风格的基调越高,就越不和谐。即使好的媒体可以信任,他们也知道很难找到好伴侣。“痛恨每年熨金线,为别人做婚纱!”个人婚姻是没有希望的,但我们必须每天熨烫和刺绣,并不断为他人制作婚纱。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根针刺穿了他伤痕累累的心脏。独白戛然而止,突出了女主人公忧郁而悲伤的形象。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塑造了一个贫穷的女人形象,既不依赖风景氛围和室内陈设的背景,也不描述她的外貌、衣着、举止和行为,而是把她置于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深深的痛苦。这种语言没有典故,也没有比较。这一切都是来自一个贫穷家庭的女儿的精致、清新和个性化的口语,它毫不掩饰地倾诉在我的心底。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或云?(今陕西合阳)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著有《投知小录》三卷,《 唐诗全集

》录存其诗三十六首,编为一卷。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63ac3c99a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6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