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审题立意能力

2023-03-28 03:3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提高审题立意能力》,欢迎阅读!
审题,立意,能力,提高,如何



如何提高审题立意能力

审题立意是写作的第一步,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必须读懂题目,弄清基本要求,并以此确立一个明确、新颖、富有时代感,且具有‘定深度和广度的写作中心,否则,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学生的写作状况看,审题立意中出现的问题是比较多的,这虽然与一些学生的粗心马虎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从思维的自然发展过程看,青少年的思维品质,其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都不够成熟,其主要的缺点是不善于细致深入的思考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也不善于及时检查自己思维的错误,表现在审题立意上,就是不能仔细辨别、分析和认真思考。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应针对他们的思维特征,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出发,促进审题能力的提高。从笔者的实践看,应着重培养和训练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和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对写作对象能由局部到整体进行全面把握。对命题作文,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分解辨析,通过分析关键词语,寻找内部联系,体会内在意境意境而准确把握题意,确立写作中心。如《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个题目的关键便是一个字由此推知这个题目应确立的基本观点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又如《栽树与乘凉》这个题目,分析两者的联系就会明确其写作的中心是苦乐相倚这类题目大多都有表里两层含义,必须由表及里,通过分析综合,才能准确的领会题意,确立写作中心。



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综合中有分析,综合才更完备。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更需要把分析与综合密切联系起来。要条分屡析,仔细推导,层层判断排异求同。例如下面这个题目:读下面成语,任选一组或几组,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论文。



1)华而不实,色厉内荏,口蜜腹剑。

2)井底之蛙,盲人摸象,一叶障目。

3)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这些成语学生都非常熟悉,但要根据它们的排列,讲出道理,写成文章,就需要仔细分析每个成语的内在含义和彼此从而抓住隐藏在内部深层的本质特征。经过分析综合,便不难看出:第(1)组是揭示现象与本质的联系,第(2)是揭示片面与全面的联系,第(3)组是揭示前因与后果的联系。这样弄清了列在同一组的成语间的内在联系,便能比较准确的提炼出论点。审题立意中的分析到综合,可以逆序由综合到分析,也可以分析综合同步进行,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




同的写作材料灵活运用。



二、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其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向着多种方向去探寻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这种思维可打破思维定势,往出现奇思异想,因此是创造力的体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分析事物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要放开思路,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认识。作文的审题立意也是如此。同为写,但《秋色赋》与《秋色赋》的立意就迥然不同。教师希望学生能有独立的见解。而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审题立意时必须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审题独辟蹊径,立意以取胜。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由单向变为多向。例如,让学生根据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一个人在沙滩上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后来发现是砖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又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他捡了些,后悔的是没有多捡一些。这个材料虽然寓意较深,但写作角度比较宽。刚见到时,好多学生对这个题目感到没什么可写。于是便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分析,最后归纳出了五个方面。



1)要善于捕捉机遇。

2)要知足,不能贪得无厌。

3)对别人的建议也要冷静分析,不能人云亦云。

4)要正确认识的辩证关系。

5)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然后再要求学生选定一个角度,集中写透一个观点,这样审题立意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学会比较,于细微之处见差异

比较,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求得共同点或不同点的思维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人认识一切客观事物,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没有比较就无法认识事物。比较,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



文章的审题立意,往往需要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对命题作文中一些字面意思大同小异的题目,只有比较才能区分小异之处。《愉快的星期天》与《不平常的星期天》。材料作文也需要依靠比较来确立立意角度。例如,对张




溥读书必七录而后止的评价主要有三种观点:



1)学习张溥的做法。

2)否定张溥的做法。

3)进行辩证分析。根据时代特征,取其可取,舍其应舍。

哪一种立意最准确呢?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观点(1)不可取,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所学必七录既无必要性,也无可行性;观点2又偏激片面,张溥作为学问大家,叫=之举自有可借鉴之处;只有观点(3公允合理,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启发意义,是最佳的立意。



当然,审题立意中思维训练是内容很多,不只囿于上述三个方面。但只要紧紧围绕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展开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审题立意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6c106d1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