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下贫困大学生管理教育模式的探讨——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为例

2022-12-09 10:00: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精准扶贫下贫困大学生管理教育模式的探讨——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为例》,欢迎阅读!
贵州大学,管理教育,精准,扶贫,贫困

基于精准扶贫下贫困大学生管理教育模式的探讨——以贵州大学科技学院为例

作者:王官发1,孙雨萌2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4



[摘要]为贯彻执行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实做细,结合高校现行的扶贫资助政策,找出当前高校“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探讨性地加强对“精准扶贫”学生的教育管理,构建大学生涯指导、情商智商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系统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培养精准扶贫学生的主体人格,提高“精准扶贫”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帮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10-0060-0

贵州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教育资源欠缺、贫困人口众多的省份,精准扶贫工作的保质保量推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场地,肩负着帮助贫困学生教育脱贫的重任。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十分必要。贫困学生是指家庭条件困难,无力支付或支付教育费用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是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面临着经济压力、思想压力、学习压力、关爱缺失压力、社交压力等。各种压力交织在一起,影响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国家为贫困学生设置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精准扶贫专款等政策性助学金,缓解贫困学生的诸多压力,但是很多学校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方式是粗放的,这些资金发挥的功能是单一的,仅仅发挥出经济功能,处于核心位置的育人功能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充分运用国家的政策方针,针对性地建立一套系统的精准扶贫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让贫困学生在经济上得到支持,在思想上得到减压,在学习上得到激励,在社交上得到锻炼,在关爱上得到满足,是当下各高校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党团协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党、团协同发力扶贫

组织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发挥管理功能的组织保证,是完成管理目标的有力工具和手段。因此,为了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的正常推进,贵州大学科技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部(以下简称法管部)成立专门的教育扶贫小组,办公室设在团总支书记办公室,党总支书记任小组组长(兼),团总支书记任副组长(兼),各学生党支部书记任委员,各学生党员任成员。在党总支书记指导下,由团总支牵头,各学生党支部具体实施,携手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共同开教育扶贫工作,为持续性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明确权责,构建“1N”的帮扶机制

清晰的权责关系,不仅是保质保量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更是避免管理对象遗漏的有效措施。因此,法管部构建了“1N”帮扶机制,即1个支部对N名贫困学生,1名党员对N名贫困学生,为这部分学生建立帮扶库,实时追踪了解帮扶学生思想动态。如,每个党支部建立一个QQ群或微信群,统一管理帮扶对象,与分包帮扶对象进行交流学习;每个支部结合本支部帮扶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引导贫困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等。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联通助力贫困学生成长


对学生的教育光靠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发力。因此,对于精准扶贫的学生的教育管理,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双向反馈教育模式,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的表现;定期与精准扶贫帮扶干部沟通,了解学生家庭的脱贫情况;定期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和帮扶干部,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共同促进精准扶贫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榜样引领贫困学生良性发展

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可以推动贫困学生更好地发展。对此,以学生党员干部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在精准扶贫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由学生党员干部组织分包帮扶对象进行小组制的学习交流,把其学习成长的经验与之分享;定期组织精准扶贫学生开展座谈会,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或疑惑;定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谈话,释放精准扶贫学生的思想压力,提升其学习干劲等。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

榜样激励人、引导人、鞭策人,激发其生活、学习、工作热情,促进精准扶贫学生的良性发展。

四、组织活动与激励机制并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热情

组织活动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精准扶贫学生成为组织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促使学生在组织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在参与活动中提高沟通、协调、团结能力。完善的激励制度是发挥活动效能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参与群体积极性必不可少的附加条件,更是充分激发参与群体潜能的催化剂。因此,对于精准扶贫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在教育管理措施中插入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如,考证帮扶,积满最低分即可申请考证帮扶;表现优秀的学生即可颁发荣誉证书等。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益,在受益中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多次活动量的积累,实现学生能力质的变化。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高等院校作为教育扶贫的前沿阵地,很有必要对精准扶贫学生进行统一管理、跟踪指导和激励教育,从传统的粗放型资金式“输血”帮扶转变为教育式的“造血”自救,促使精准扶贫学生学习有激情,努力有目标,生活有动力,毕业能工作。逐步带动家庭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

贺彩玲,林文杰.理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4133d228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