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古诗词苏轼《题西林壁

2022-08-25 13:1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词鉴赏-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古诗词苏轼《题西林壁》,欢迎阅读!
西林,庐山,诗词鉴赏,只缘身在此山中,古诗词

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古诗词:苏轼《题西林壁》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

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 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下面是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62ceb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