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示儿》教学反思汇编

2022-09-11 23:1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示儿》教学反思汇编》,欢迎阅读!
古诗,汇编,反思,教学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古诗《示儿》教学反思汇编

古诗《示儿》教学反思之一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诗句意思平白质朴,容易读懂,但感情强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的爱国激情。实际上这个愿望贯穿了陆游的一生。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北宋政权灭亡。当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因此,陆游的一生也饱尝流离之苦,比悲愤。所以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写到希望南宋王师早日平定中原。《北望》“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 1.提供注释,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古诗。

2.拓展陆游的其他爱国诗,在同类诗中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深。出示《题临安邸》,了解权贵们的花天酒地,苟且偷生,寻欢作乐。在相互参读中比较,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和诗人及本文的对话,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

3.反复利用文中的插图,用“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什么?仿佛又听到什么?”这样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交流。然后出示司马谈、肖邦的临终嘱托,指名读,组织练笔,还原一种情境。最后比较参读,了解历史,引导学生完善对话描写,讲述一段故事,达到对诗思想感情的升华。 课堂不足:

1.教学设想三在课堂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从学生的课堂想象交流、练 笔反馈看,学生对古诗情境的还原、讲述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没有很好地体会到蕴含在诗人心中的那份无法排遣的悲痛,热切的盼望和坚定的信念。 2.课堂上没有安排学生自我小结与反思,没有交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 3.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给予学生更多时间练笔,导致最后的有感情诵读成了走过场。

古诗《示儿》教学反思之二

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课前我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整首诗,我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

1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教学本课后,我也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我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还有,我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通过此次教学,我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8b993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