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的套路

2022-03-21 09:3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写作文的套路》,欢迎阅读!
套路,作文

写作文的套路

作者:杜春蕾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第11



杜春蕾

一个人如果老是说假话,若干年以后,他说真话的能力就会完全丧失。一个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想法、提起笔就开始虚情假意胡说八道的人,是不可能突然之间就恢复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的!



一个以前的学生在网络上跟我聊天,推荐我看一篇文章《先学聪明再学笨》,他告诉我:“这篇文章在中学生里面十分火爆!”

我读完以后,心里颇不是滋味。

文章的起因是一个女孩给作家刘墉写信:老师让她写作文要多用“优美词句”,而女孩认为“文章的灵魂并不是语言,而是所蕴的意旨,如果按老师说的作文,等于抛弃了重要的,而拣了次要的”。

作家的回答是:女孩说得对,可是老师也没有错。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举了这么两个例子:

例一:自己学画时临摹老师的作品,临摹得一模一样,连老师自己也分不出哪个是原作哪个是作业,但老师只给了个“乙”。老师这样给分有没有道理呢?刘墉认为:有。原因是:老师可以那么画,但他不知我是“老手”,于是用初学来对待我,就算我跟他画得一样,也只能拿“乙”。

例二:自己写了一个序,给一位前辈看,结果那位前辈一开始改动非常多,改完一段发现这篇文章有独到的笔法和文气,觉得改了反而不妥,于是决定一字不改。前辈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刘墉认为:有。原因是:你常常没办法让人一眼就见出文章的功力,如同有些书法家的字,卓然成家,但是如果你只见他几个字,却会觉得很不怎么样。

举完例子,作家进一步说:同样的道理,要知道,当你参加中学生作文比赛,或考试写作文时,评分老师的心态上是以“学生”来对待你。卷子经过弥封,他不知你是何方神圣,于是只能凭那几个字来给你打成绩。这时候,那些会“掉书袋”、词汇丰富的当然容易占上风。

这篇文章的潜台词是什么?是“孩子,我知道你有很多的真情实感想要表达,但是你先忍一忍,忍到你不需要在老师的屋檐下躲雨了,再去自由表达!”……

然而作家毕竟不是教育家,他大概不会知道,一个人如果老是说假话,若干年以后,他说真话的能力就会完全丧失。一个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想法、提起笔就开始虚情假意胡说八道的人,是不可能突然之间就恢复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是从来不教学生写作套路的。我总是告诉孩子们:多读书、多积累、多练笔,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

可是有一天,我的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来看我,他跟我说:“老师,您这样教作文出成绩太慢,我们高中的老师才不会这样教!”

我问:“他们怎么教呢?”

他侃侃而谈:“我们老师说了,议论文开头最好引用一两句名言,把评卷老师唬住再说。脑子里没有存下合适的名言怎么办?不妨杜撰一句名言,句子要精致,要像个名言,然后随便安在谁的名下,名人一辈子说过很多话,没有哪个评卷老师可以确定自己没看过的这句就不是那个名人说的。实在没有把握,你杜撰一个名人,不妨叫作某某斯基,这个某某斯基,评卷老师虽然没有听说过,但也不敢轻易否定你……”

我能说什么?我一个小学老师,总不能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说他高中老师的坏话吧!

不过这个学生的话,倒是让我想起网上凭空冒出来的许多“某某说”——“马云说”遍布整个朋友圈,很多话连马云自己都没听说过;白岩松说过的话,连白岩松自己都想不起来;鲁迅更是耐不住寂寞,频频重返人间说个没完……

这个世界的名人,原本只须担心自己的言论被抄袭,如今还要担心自己“被发表言论”。这种“惟恐自己瞎扯没有说服力,而抱名人大腿以说之”的风气,恐怕真的要追溯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或者语文试卷上来。

你们看是不是这么个情况:我们的学生胆子其实挺小的,本也不敢随便乱说,后来见乱说的人多了,正常说话反而吃亏,也就问心无愧地加入了乱说的行列……



其实我的身边还有很多号称可以快速提高学生作文卷面分的机构和个人,他们还有许多的“不传之秘”。跟这些“不传之秘”相比,老师教的那一套,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比如,我就见过一篇讲怎么写考试记叙文的“干货”,把一篇记叙文的写作过程分作四个步骤:

第一步,先写三个点题句。

以“想想别人”这个作文题为例,点题句的分布情况应该是:事件一/点题句一;事件二/点题句二;事件三/点题句三。点题句怎么写呢?可以写作“想想别人,是一种美德!”但是三句都这样写又会太生硬,所以可以分别这样写:“冲突时想想别人,可以……”;“交往时想想别人,可以……”;“总是多想想别人,可以……”。这样一设计,评卷老师的印象分就提上来了。

第二步,写一个好的开头。有两种方法:或直接点题,或欲扬先抑。注意不要超过50个字。

第三步,把那三件事写上。三件事各150字左右,注意是各150字左右!一定不要多写!细节再诱人也不要多写!多写了文章就不均衡了!要兼顾整体!

第四步,写结尾。这个简单,把三个点题句连起来再说一遍就行了。字数控制在50字左右。


以此类推,任何叙事文章这么一装修,在考试的时候都不会太吃亏。

可是,如果我们写文章行至一处发出感叹,不是因为“情之所由起”,而是因为“每150字须感叹一次”,这样的感叹还有意义吗?

那篇“干货文”的作者告诉我们:这样的感叹很有意义!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让阅卷老师给我高分!

高分之后呢?有没有人告诉我们的学生,考完所有的试,还有很长的一段人生要走?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种套路下拿到高分的同学,在他考完所有的试以后,不会再想要写作文。

这又是谁的不幸?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9 年度学科带头人专项重点课题“师生共写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成果(立项批准号:19ZXZD018

(作者单位:江西安远县九龙小学)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9da823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