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古诗词“读 悟 拓”教学模式解读

2022-12-14 01:1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读 悟 拓”教学模式解读》,欢迎阅读!
古诗词,教学模式,高年级,解读,小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高年级古诗词 教学模式解读

作者:李丹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3年第08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古诗字数虽少,但意象颇多,且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难以产生共鸣。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采用读、悟、拓教学模式,创造了高效课堂,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模式;读;悟;拓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29-02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古诗词字数虽少,但意象颇多,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难以产生共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宣化区一批教师进行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实践,本着模式不固式,教学有变式的思想,提出了以读、悟、拓为理念的高效课堂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以冀教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为例,谈些做法。 一、读

教师以读为主线,贯穿全课;学生以读为主线,读中感悟。古诗词不读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

一读——要读准古诗词的声调。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读准古诗词的声调,正如朱熹所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只有这样才能读得流畅,进而要多诵遍,方得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二读——要读准古诗词的节奏。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指导学生按意义单位或音节单位在适当地方用“/”画出古诗词的节拍,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前者按照意义单位划分为两个节拍,后者按照音节单位划分为三个节拍。读准节奏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很有好处。 三读——要读准古诗词的语速及语调。

一般而言,若古诗词表达出激动、愉悦、开朗等表示的情调时,语速应欢快些、高亢些。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上阙,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若古诗词表达出痛苦、悲伤、凄惨等表示的情调时,语速、语调则缓慢些、低沉些。

这只是初读,了解诗词大意。还需精读,品读,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读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咀嚼、仔细品味诗词的过程,也是理解深化的过程。现以《枫桥夜泊》为例来诠释品读。 (一)一读一品——品物境

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到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月亮、乌鸦、白霜、枫树、渔船、灯火……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构成多彩多姿、变化多端的画面。 (二)再读再品——品情境

诗情寓于景物,要通过景物去想象情景。月——想象——(夜);乌——想象——(孤);霜——想象——(寒);愁眠——想象——(无助)……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几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共鸣,品出了诗情。 (三)三读三品——品意境

品出意境,景物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离乡人,心中凄凄惨惨,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步入了物我两忘的情形。此时,一首诗才算被真正读懂了。 二、悟

悟是感悟,领悟。在学习中,怎样能把古诗词读,让它变得丰满、呈立体是这个环节的关键。

(一)再现形象

读书的过程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画面的变化过程。宋代诗人张舜民就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比如《别董大》一诗中,让学生理解里黄云,就是通过形象的描述进行的。

古诗词中许多好词佳句是匠心独运,画意浓浓。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春意盎然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落日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雪景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牧歌图,等等,都是神来之笔,诗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填补空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就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如《村居》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补充诗中的空白,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儿童放风筝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学生就会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补充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 三、拓

拓是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寥寥数字的古诗词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所以,知识的补充与拓展必不可少。拓展的方法主要有: (一)从古诗词的诗意着手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教材,选择与课本中诗意相关的古诗词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如在教李绅的《古风》一诗时,学生对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很快就明确了,但对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理解就比较困难,教师可及时将诗人聂夷中的《田家》一诗介绍给学生: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教师适当地对劚,秀等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朗读,交流、讨论,兴致很高地从中寻找前一首诗所提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理解在四海无闲田的情况下,农夫犹饿死的原因,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二)从古诗词写法着手进行拓展

教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时,在朗读诗,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中借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等来衬托诗人愁郁的心情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教师可再引导学生了解张祜的《题金陵渡》。通过一遍遍地朗读、分析,学生知道诗人是以夜江、星火等来衬托自己身在异地,夜宿他乡而难以入睡的愁郁心情。把两首诗作比较,学生便容易发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同的写法,表达了同样的感情,虽然两首诗所描写的时间、地点、环境不同,但因两位诗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他们会有相同的感受。

当然,古诗词拓展不是只拓一处或从一个角度去拓,而是根据古诗词内容灵活处理的,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拓展才最有价值。

从以上我们不难发现,读是悟的基础,悟又是读的收获;拓既引申了悟,又促进了读。读、悟、拓都不是单一的教学环节,而是交融在一起,相辅相成,最终达到让学生融入诗中收获新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bfb77a3169a4517623a3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