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艺作品的《序》与《跋》

2023-02-03 01:2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漫谈文艺作品的《序》与《跋》》,欢迎阅读!
漫谈,文艺,作品

漫谈文艺作品的《序》与《跋》

/李建毅



说到文艺作品的序与跋,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序和跋不就是一本书或者一类书的前言和后记吗?其实序和跋远不止这么简单。依笔者看来,序和跋自有其使用的妙处,对于一本书或者著作是十分重要的。

什么是序呢?

序在我国古代的《尚书》和《诗经》早就有了。首先把其作为一个文体的当属南北朝的文学家萧统。《现代汉语辞海》下的定义为:“介绍或评价书的内容的文章,古代多放在正文的后面,直到晋朝开始才把序移到正文的前面。,故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序的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那么什么是跋呢?

《现代汉语辞海》也给出了定义:“跋,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文章、字画、金石拓片的后面,内容大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说明之类。”是写在作品正文后面的文章,主要作用是补充说明作者的写作感受,有的“跋”还有修正原文讹误和交代原文未及交待的事件的作用。我国著名学者石建初认为跋始于晋朝。目前能看到的跋当属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跋》。现在许多书籍也叫后记。

当然就其共同点而言,序和跋都能对写作原因、目的、过程方法、意义、以及主要涉及内容的简介或说明。有时序和跋还有吸引读者读下去或者引导读者对作品的思考作用。甚至互为补充。其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或叙述与抒情相结合。

当然也有认为序和跋是可以不区分的,认为序和跋只不过放置的位置不同而已,两者可以互换。其实还是有些差别的。比方说,序在前,跋在后。近现代逐渐演变成序由别人代写,即代序,跋,作者自己写。前后呼应。

了解序和跋他们之间的异同和重要性,还需要关注文学作品或书籍的序跋写作忌讳。和跋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是蛇头蛇尾,这种序和跋往往语言平平,分不清主次,序言和正文完全一个调,未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序没有力道,语言没有张弛力,语气太过于平和,不能集中反应作品内容的主要特色。跋则写得唯唯诺诺,对书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关心。如果一部作品序和跋言不由衷,没有对本书没有任何说服力,这种序和跋实际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写和不写都一样。

二是龙头蛇尾。序言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写序的某些所谓名家丝毫不看作者书的内容,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对作者不是毫无节制的高调赞美之词,就是与主题丝毫无关,一个劲的宣言写序者文学主张。而该书的作者,只要看到一篇因所谓名家写的序,如获至宝,至于里面写的什么,丝毫不关心,只管把名家的名字往上头贴。接下来作者欣喜若狂,草草写跋,要么一味对序推崇备至,要么自言自语和各说各话,序和跋两者丝毫无对应关系。如此大功告成的书,序与跋自然是龙头蛇尾,毫不搭调。

三是龙头龙尾,两头翘,即序言和跋的语气、用词完全一样,充满的全是对作者的赞美之言,两头说的事情非常接近,作者经常看到一些作者的书籍序里怎么说,跋里也怎么说。这种组合实际是跋完全重复了序的内容,客观说了,是需要去掉其中一方的。就像一个人同时穿两层同样的衣服,不是闹别扭,就是多此一举。

四是隐头隐尾,也就是一本书既没有序,也没有后记。实际是把头和尾巴都藏起来了,


这种类型的书籍往往即看不头,也看不到尾巴。这就像看一台舞台剧,既看不到开头报幕,也不知何时结尾。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种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当然也有作者认为没有序和跋是为了不事先影响读者的阅读取向。如匈牙利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艺术社会学创始人阿诺尔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超过五十万言的奠基之作《艺术社会史》、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小说集《隐居时代》采取的就是既无序也无跋。当然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少,除非你是难得的名家,人家一点要读你的书不可。

五是多头多尾,实际就等于无头无尾。2015年,我收到一本省内80后的诗人作品,翻开书一看,总共65首诗,共172页,给其写序的有两位之多,在跋中给其写评的全文录用7位,摘录写评的达24位之多,也就是说写序写评的达64个页码,写序和跋的占总共页码的37%点多。让人无法知道作者是想让读者看他的诗歌,还是看对他诗歌评论。虽然其还请了香港某诗人写了评论,凡是给其写评的,哪怕是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也特别标注“著名作家”貌似有头有脸,实质是德不配位,读者还没看内容就被各种序和跋搞得焦头烂额了,哪还有详情看其中的内容?很显然这是一个序和跋做得非常失败的例子。事实上,我们又有多少作家出书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出现同时请多个名人写序写跋的呢?

说完了序跋的写作的忌讳,那么好的序跋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把它们的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龙头凤尾,这种写法是最好的序和跋,一般不仅要前后呼应,而且要龙头要高,言语调子要升。凤尾要略有发散,略微低调。这种序跋的写法往往是写序和跋的作者高度默契的结果。也就是说,写序的人对书的内容和作者了如指掌,至少对文本是做了深入的了解的。而写跋者也是对序进行了仔细研读,知道写序的人对作品全貌的哪些是溢美之辞、哪些是不足,并一一予以回应。并对序中的思想及创作思想予以阐释。犹如飞翔之鸟,故称为凤尾。

我最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科日故事》,张裘老师写的代序《让生活充满神话》一文中先从世界局势到最新世界各大变局,再到博鳌亚洲论坛,然后提到人类精神财富——神话。由此再论及企业管理,认为神话同样是一个企业的起点。再从报告文学角度,就《科日故事》创作的难度和闪光点、文学企业管理多维度的角度,非常契合作品本身的特定进行论证,最后再从中国的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从侧面说明一个企业的成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的缩影。这也是典型的龙头。而在我的跋里作为呼应,我立刻把相对高昂的“龙头”神话进行降调,故跋的标题名为《脚踏实地走向未来》。然后从《六韬》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展开发散,具体谈及企业的希望,创作该报告文学的缘由,介绍整个作品创作的难点和自己创作理念,自己对企业工匠精神的理解,呼应读者对企业和报告文学的要求。如果不谦虚的话,也算得上是一个凤尾。

二是凤头龙尾:这个序跋的写法相当于把“龙头凤尾”的写法倒过来写,也就是说在序里对整个书的过程,体例,作者创作想法等进行低调说明、介绍。而在跋里则对作品里的特点、优劣势,特别是对未来的展望进行高调描述。

三是隐头凤尾或龙头隐尾一本书里只有跋,没有序,或只有序没有跋。相关的内容要么在仅有后记里予以阐释,要么在仅有的序里表达和说明。熊育群的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⑥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书里没有序,但他用了近两万字来写跋。这篇的跋里,作者从故事的真实立场来开篇,其实是对当今各种抗日神剧,不切实际的虚构的一种反衬和否定。再次通过叙事来展示了故事的真实构架,第三从探讨日本国民性切入日本侵略之路的原因,第五则是从一对真实日本夫妇——近藤富士和侵华日军士兵近藤三郎的真实故事来回归人的本性,进而探讨日本军国主义土壤。如文中所说,“武士道视偷生为羞耻……残忍与审美竟然可以糅合在一起,越是残忍,越显得一种美。死亡成了一种表达手段,一种抒情方式,舍身赴死的仪式化甚至达到了‘凄美’的至境。六是从现实抗日战争题材来阐释自己变换角度,首次以日本人的角度来写抗战题材,其实是说明了作者在创作层面的一种创新。这篇跋让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c35dfd83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