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2022-04-08 02:02: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欢迎阅读!
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六课.本文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注意了事物的细微变化。写爬山虎的叶子,不仅写了叶子的颜色、形状、排列等方面,还写了叶子的动态和静态。如写叶子的变化,从形状上看,是由小到大;从颜色上看,是由嫩红到嫩绿.对于长大了的叶子,作者写了静态中的叶子是:第一,“绿得那么新鲜";第二,“一顺儿朝下';第三,铺设均匀,没有重叠;第四,“不留一点空隙”。动态中的叶子是:“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再如写爬山虎的脚就抓住特点,描写了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颜色怎样,又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巴住墙和没巴住墙的脚有什么不同结果.这些内容联系紧密;比较全面地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形象,是同学们学习写作、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的优秀范例。《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它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质兼美,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篇课文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等14个重点词语及重点句子,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4、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5、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三、说教法学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2)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3)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


向上爬的.

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欣赏完了爬山虎如此美丽的叶子,可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绿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本着这个原则,我在导学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采用一贯的圈点画批的阅读方法自由读课文并找出写爬山虎脚的关键句子,然后请同学们读好这些关键句,并在这三个关键中找出写位置、状、颜色的关键词,我及时板书(位置、形状、颜色、)接着提问:细丝是什么样的?全班齐读出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随即大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对比图,并拓展学生思维,自己说些比喻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后再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脚的特点和可爱。

第三步:通过演绎,理解爬法

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了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基于学生的水平,课堂表演只从分角色朗读或背诵台词、做示范性动作等形式来展现有关情节,同时兼顾到直观性、综合性特点,从而达到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理解的目的.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关键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爬)。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让后我再大屏幕显示关键句进行感情读、品读。再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体会叶圣陶爷爷用词的精准和观察的细致。课讲到这儿,我又预设并这样拓展:从爬山虎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过程中,你体会到爬山虎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不妨用四字词或你认为好的词来赞美一下,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我再声情并茂地范读,指导注意读出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加上学生的赏读、比赛读,再难的点也会被攻破的.

这个环节我除了利用视频等现代媒体课件来直观理解,更重要的还是依托文本,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效帮助学生化难为易,不仅从知识上去理解把握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过程,更要从文字中感受语文之妙,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观察兴趣.

第四步:自主学习,脚的变化

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掌握整个学习过程,自发、


自觉地投身学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升华情感 欣赏完录像后,我总结:叶圣陶老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处处留心观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结果,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生活.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五、说板书设计

有人说过,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我在黑板的中间写上课文名爬山虎的脚。在它的下面写叶子美,后面写是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在下一行是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接下来是脚怎么爬,从触到巴到拉最后到贴。最后一行是脚的变化,牢固到萎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84d92d9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