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文学

2023-02-01 15:0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90年代文学》,欢迎阅读!
年代,文学

下篇:90年代文学

第十三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文学环境的变化

1、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家下海。

参与一些有更丰厚报酬的“亚文学”写作,如影视剧作,纪实文学,通俗小说等 作品畅销。例如《王朔文集》的出版,《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移民文学”热,《废都》《白鹿原》等小说的出版所形成的“陕军东征”等。

2、对现代化认识的改变 80年代,“现代化”在知识界的想像中,是充满希望的乐观前景。80年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理想主义情绪大体是建立在这种想像的基础上的。进入90年代,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同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效应,使他们意识到现代化发展本身具有的矛盾。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在90年代文化意识和文学内容中,80年代那种进化论式的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而犹豫困惑、批判和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



“全球化”的发展也影响90年代人们关于现代化看法。



3 文化分流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

90年代,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词,却是“多元化”“个人化”等。对于原先那些被理解为集体性或统一性的观念,例如“现代化”“发展”“历史批判”等的认识,趋于分化。

90年代的文化区分为三种形态,即“主流文化”(又称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官方文化、正统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又称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又称流行文化、通俗文化)

文化的分流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进一步分化。采取何种方式参与现实文化实践,站在什么样的文化立场上发言,成了知识分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种分化是在不断的文化争论和文化交流中形成。其中最为重要,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19931995年间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90年代文学的主要冲突,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倡文学“独立性”更多地转移到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雅”“俗”“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也被重新提出。

重要文学现象 1文学潮流的淡化。

在“新写实”小说之后,文学界又提出过一些潮流性的命名,如“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新体验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等。但是,这些概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对世界和文学的理解趋向“多元”,对于历史的反省,也使得要求历史发展和文学新潮对应文学史观受到怀疑。因而,“潮流”性趋势的削弱,是理所必然的。


2、在文体样式上,比较突出的是“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

长篇小说的增多,可以看作是作家和文学“成熟”的某种标志。长篇小说具有一种“文体的经济性”

3文学批评的独立和尴尬

批评的理论化是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批评、叙事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诸种理论,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中都有表现。 还出现了“文化批评”。这种批评并不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作出判断,而关注作品的文化性质和它如何被生产、被接受的过程,因而对文学的市场化作了更为有效的解释。批评的理论化使其开始作为一种与文学创作同样重要的力量,参与文学发展进程。但是,于批评越来越与文学创作的脱节,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很多文学研究者的质疑;而作家从一种传统的文学批评观出发,对90年代批评状况也发出许多责难。因而,有了“批评的缺席”的说法。这些都表明批评的某种尴尬处境。 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1文学的表现“内容”被突出和重视,而形式的探索相对地处于“边缘”的位置。 2反思“历史”,仍是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

90年代初期起,被称为“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写作这些小说处理的“历史”并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在“正史”的背景下,书写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所有这些“历史”题材小说中,都弥漫着一种沧桑感。历史往往被处理为一系列的暴力事件,个人总是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成为历史暴行中的牺牲品与五六十年代的史诗性和80年代初期的“政治反思”性相比,这些小说更加重视的是一种“抒情诗”式的个人的经验和命运。因此,有些批评家将之称为“新历史小说”。 在散文领域,一些关于5070年代历史的记实性回忆录,也在陆续出版。主要的如“火凤凰文库”中收入的巴金的《再思录》、李辉的《人生扫描》等。在批评领域,也有关于反20世纪的“激进主义”等的讨论

3、表现了关注精神问题和现实批判的主题。如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张炜的小说《家族》、《柏慧》,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王安忆的小说《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这些作品往往保持一种“精英”立场,在剥离80年代理想主义精神的政治含义的同时,试图寻求反抗商业社会的实用主义的功利主义的精神资源。因而,在这些作品中,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87ed1f58762caaedc33d46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