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传统教育

2022-04-04 22:2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典诵读传统教育》,欢迎阅读!
诵读,传统,经典,教育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迈向新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基石。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活动传承文化。

1.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一是每日一读。学校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晨读时间老师导读、课间伙伴共读、晚上亲子共读等,学生们兴趣盎然,热情很高。

二是节日必读。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节点,开设经典诵读舞台,让学生通过朗诵、演讲、歌舞、情景剧等形式进行诵读展示,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走进经典、感受经典。

三是集中诵读。广大师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以赛促读、以读促学,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四是经典上墙。鼓励各中小学校利用阅报栏、黑板报、墙报登载古典文摘选萃,在教室走廊、橱窗张贴通俗易懂的古诗文及名言警句。营造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氛围。

2.坚持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坚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广泛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情感。通过创编节日小报、寻找经典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各种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自创节日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通过活动,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堂渗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各学科教学时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广大学生从中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传播。天天三刻钟训练,周周大阅读活动,月月经典论坛沙龙,年年创编新诗比赛;夫小学将经典美文引入课堂,将课文中的诗文、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以及经典文章编成《逸夫小学经典诗文读本》,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读背适合于自己年龄特点的相关美文。 ()实践体验文化。在未成年人中积极开展洒扫应对主题实践活动,开设洒扫应 社会实践课程,按学龄段设置学习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实践体验,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爱心公益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坚持知行合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培育实际能力,增强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中认知生活、感悟道德,培养热爱劳动、谦恭有礼的好品德。如用印制精美的诗文图画张贴于学校的橱窗、走廊、墙壁上,用学生亲笔书写的名言佳句,或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在班级黑板报上刊出一些经典诗文,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创设,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书香飘逸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教研提升文化。在校本课程中,学校教程内容编排方面,强调传统文化思想与乡土文化艺术修养并行发展:既选取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读物,又加入了民俗文化与艺术教学模块,如《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欣赏》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常识性内容,


学习者在接受古老的优秀传统思想导引的同时,接受博大的中华文化与艺术的双重熏陶。通过编演课本剧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畅通家校联系。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交流,逐步构建起学校主导、家长、社区广泛参与的、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安排有经典诵读的相关篇目,通过个人阅读,长参与,班级交流,网上讨论等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经典诵读活动由学校向社会延伸。每周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期末开展;诵读之星的评选活动,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取得经验

()建立长效机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各种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一起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切实开展课程育德工作,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各学科教师主动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讲和读、画和唱结合,理解和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经典文章,时时处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种文化情境、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启迪、陶冶和塑造学生,让青少年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运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培养师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取得较显著的成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894f0e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