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雷雨赏析

2022-07-23 13:3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话剧雷雨赏析》,欢迎阅读!
雷雨,话剧,赏析

期中作业:小教122 郑佳婷 2012212193

论《雷雨》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雷雨》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揭示出每个具体形象背后的现实主义元素,

从而折射出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现实意义,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字:现实主义、畸形、悲剧、反抗

正文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创作于1933年,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那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时代,一切反抗的力量都在默默地孕育着,等待着一声惊雷之后轰轰烈烈的大雨到来。而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致是从1894年到1924年这段时间,在这30年期间,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在不断加剧,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相交织产生了一个畸形的阶级——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而这段时间内,“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也凭借着自己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广大的劳动人民则还处在被压迫的状态。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引发了如此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关系,铸就了这场泪与血交织的悲天恸地的雷雨。

在曹禺之前,没有一位剧作家可以在一出戏里将众多的人物形象写的如此个性鲜明。他的话剧里只有一两个主角,但是《雷雨》中,好像所有的人都是主角,都是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形象,每一个形象背后,都隐含着具体的现实主义元素。

周朴园——万恶的封建势力代表人物,是一个封建性极强的资产阶级人物。他的发家史带着野蛮的封建剥削的血腥味——那是用一千两百个小工的命换来的啊!在工作上,他勾结警察开枪镇压矿上罢工的工人,如此野蛮,毫无人性可言。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他专横冷酷,是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在家里,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任何人不得违抗。他逼迫繁漪喝药,使繁漪的性格渐渐扭曲。他虽保留着侍萍的照片,按照“大太太”的礼仪来供奉她,三十年来他不曾换掉侍萍以前喜欢的家具,并且家里一直保留着她过去的生活习惯。好像显示他的内疚、深情似的,好像是为了表明侍萍永远留在她新心中似的。可是当侍萍真正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手足无措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你要多少钱?”充分地暴露了他的本性,揭露他伪善的面目。他觉得自己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实际上,那是一个禁锢到可以闷死人的地方。曹禺通过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折射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资产阶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周繁漪——深受封建家庭摧残的典型女性代表。在繁漪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拥有可怕制度的家庭是怎样把一个活泼的少女逼上了绝路,成为了活死人的。她本是一个拥有着美丽的心灵、渴望自由、敢于冲破一切桎梏的女性,她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她只想拥有自由的爱情、婚姻,这也应该是所有女性都想拥有的。可是她苦苦地被囚禁在周朴园的这个“最有秩序”的家庭里,任凭她怎么挣扎也摆脱不了这个牢笼,更不用说在家庭外寻找安慰了!所以她拼命地在自己的家里寻找“救命的稻草”,是周萍给了她希望,给了她生机,她可以把一切都交给周萍,只为逃离这个让人窒息的家庭,可是她终究逃不脱,因为周萍也深受这个家庭的桎梏,他是软弱的、不可依靠的。并不是繁漪想同周萍发生乱伦的关系,破坏家庭的圆满,是这个家庭逼她变成这样的,逼她成为了一柄犀利的刀,逼她变得阴险可怕。繁漪的抵抗,慢慢地促进着这个畸形家庭的溃败,同时也折射出在当时社会中追求个性自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

周萍——在畸形家庭中长大的、看不到希望的一代。他的性格里有很大的懦弱成分在,


他同继母发生乱伦关系,却从未想过要逃离这个牢笼,他没有生的目标,也没有活的希望。他同四凤的恋爱或许也只是为了弥补自己精神上的某些空白。他是周朴园的儿子,是这个极具封建主义思想的资本主义者的儿子,他最后开枪打死了自己,也预示着这个畸形的阶级注定有一天会分崩离析,周朴园所骄傲的最有秩序的家庭注定会不复存在。

鲁侍萍、四凤——被压迫的社会下层苦难人民的典型代表。据资料显示:30年代

而后,这个剧本虽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禁演,但是它却不胫而走,千百次上演,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不但受到城市观众的欢迎,而且受到农村观众的欢迎。”正如博马舍所说的:“苦难中的人越和我的身份地位相近似,我对他的同情就越大。所以这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很容易引起社会下层人民的共鸣。鲁侍萍可谓是苦了一

辈子,她曾经何尝不是一个天真的少女呢?年少无知错信了周朴园最后落得个走投无路去投河自杀,被人救起之后,“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

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即使是嫁给鲁贵这样不堪的人,她也能默默地忍受顽强地活着。侍萍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历经了磨难却依然顽强地活着的社会下层女性形象。她未尝不悔恨,不痛苦,未尝不会反抗。只是她的反抗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被触发起来,当她再一次见到周朴园,对方还是一副虚伪的面孔,她从内心深处发生了控诉:“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

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她将周朴园给她的支票撕的粉碎,

也撕破了周朴园这张可恶的嘴脸。而对于四凤,侍萍是多么希望自己的悲剧不要在她身上重演,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可是连这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真的是致命的打击,所以她发出了

“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人身上”的无奈的感叹。而四凤,一个拥有着纯洁心灵的少

女,他遭受的打击未必比她母亲来的少,她是周萍空虚生活的伴侣,她的父亲鲁贵明明知道周萍和繁漪的私情,却还是任由女儿同周萍在一起,并且以此威胁四凤来敲诈她的钱。这哪里是父亲?分明是一个贪婪的没有人性的吸血鬼,而这无疑在四凤单纯的心上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和周萍的感情一方面得躲躲藏藏,另一方面还有“情敌”繁漪从中作梗,处处排挤四凤,一切的一切就像走在钢丝上一样,使她惴惴不安,她多么渴望周萍可以带她走,可是终究不能实现了。这便是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生活被压迫的悲哀,《雷雨》抒发出了他们的愤怒、仇恨以及抗议,呼喊出了社会下层人民的声音,这也是其典型的现实意义。

鲁大海——工人阶级的代表。鲁大海代表的工人阶级同周朴园代表的剥削阶级是对立起来的。作者从鲁大海这条线中揭示出周朴园这类剥削阶级的本性,控诉他们的狠毒、野蛮、无情。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如若没有它,周朴园的形象特征会被大大地削弱。虽然鲁大海在剧中的反抗并没有成功,但是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于工人阶级能够反抗成功的殷切希望,这应该也是观众们的希望吧!

有人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果报应,是宿命。是一个和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相类


似的故事,它们同是想表达命运弄人的意味。但是曹禺在1947年为《雷雨》写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

间的“残忍”而曹禺为雷雨写《序幕》,写《尾声》,是想让观众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

情。尽管《雷雨》中展现出了太多的现实意味的东西,尽管里面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悲剧性的结局不免让观众觉得这里面有因果报应的成分,但是曹禺想告诉大家,这只是天地间的“残忍”,无关因果,无关报应。

从中国话剧的发展历史来看,《雷雨》的现实意义有着它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而这为曹禺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如他之后出版的《日出》《北京人》等。同时,也对之后其他作家的话剧创作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曹禺《雷雨》 曹禺《雷雨.序》1947年版。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 百度百科《曹禺生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8d40cd5dd3383c4ba4cd2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