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2-04-11 15:27: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欢迎阅读!
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展望,现状,研究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 [] []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的概念和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作为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对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逐渐被接受。 一、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根据方法论和认识论的不同,指标之间联系的强弱,可以将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逻辑结构模式、概念模式和松散的体系模式。 1、逻辑结构模式

逻辑结构模式是从可持续发展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逻辑联系出发,按照压力——状态——响应的模式构建的指标体系。这一模式的雏形是加拿大政府提出的压力(Pressure——状态(Status体系。后来经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发展成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式。PSR指标框架模式的结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施以压力,影响到环境的质量和自然资源的数量(状态),社会通过环境政策、一般经济政策和部门政策,以及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做出反映(社会响应)。OECD1991年提出的初步环境指标体系和1994年提出的核心环境指标体系都是按照这一模式建立的。OEC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3类指标体系:1OECD核心环境指标体系:约50个指标,以PSR模型为框架,分为环境压力指标、环境状况指标和社会响应指标等3类,主要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2OECD部门指标体系:着眼于专门部门,包括反映部门环境变化趋势、部门与环境相互作用、经济与政策等3个方面的指标,其框架类似于PRS模型。(3)环境核算类指标:与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有关的自然资源核算指标,以及环境费用支出指标,如自然资源利用强度、污染减轻的程度与结构、污染控制支出。 这种模式是按照原因——效应——响应的思维逻辑来构建的,力求建立压力与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有效做出响应。由于这一模式有明确的逻辑基础,因而,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联合国统计局的Peter Bartelmus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结构(FISD)(1994)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DFSR)(1996)都是按照这一模式建立的。 2、概念模式

概念模式一般是先提出测度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综合概念性指标,然后按照一定的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原理所蕴含的数理模型来计算综合指标的数值。根据所选择的概念的学科属性可以将概念模式分为经济学概念模式、社会学概念模式、生态学概念模式。

经济学概念模式:绿色GDP是对传统GDP的修正。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系统由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自然环境子系统复合而成。自然环境在这个系统中发挥两种作用:1)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须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提供环境空间;2)净化器功能,利用环境本身的自净化作用消纳经济活动和人类的生活过程排放的废弃物。事实上,环境的这种自净化作用有一定的限度,在这个限度以内,废弃物能自然降解,从而不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影响环境的第一种功能的发挥,导致自然环境只能提供低水平的环境服务。传统经济学以人为中心,只考虑人的活动和自然环境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单向流动,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来反映。构建该指标体系的学者认为需要对传统的GDP进行修正,使其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1993年,联合国统计局


提出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就是作为SNA的调整版本,其EDP是对GDP的调整。该方法体系坚持原有的核算体系,只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环境和资源卫星账户,并在GDP的计算中扣除了环境和资源成本。

1995年,世界银行提出了新国家财富的概念,认为国家财富包含四个要素: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造资本和社会资本。新国家财富体现了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综合上述四个要素去判断各国和地区的实际财富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动。同年,世行在新国家财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真实储蓄率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真实储蓄=国内总投资——净国外借入——产品资产贬值——(资源消耗+污染损失)。真实储蓄的持续减少表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

社会学概念模式:主要是人文发展指数和经济福利尺度、经济福利指数。为了纠正以往按GDP为基础的人均经济购买力指标体系所存在的缺陷,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于1990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概念。人类发展指数能综合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1972年,Nordhaus Tobin提出了用经济福利尺度(MEW)来修正GDP MEW的计算公式为:MEW=GNP+主妇家务的价值——消除污染所付出的代价——闲暇消费价值——现代化城市生活所造成的其它损失。1989年,DalyCobb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它不仅考虑了平均消费,也考虑了收入的分配和环境的退化,还考虑了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带来的后果。

生态学概念模式:主要有能值分析体系和生态足迹指数。80年代后期,美国生态学家Odum提出了能值分析体系,把不同性质的产品和资源按照一定的系数折算成能值。能值被看成生物圈投入到某种物品或服务中的能量,投入越大,价值越高,用能值净产出率、能值投资比等一些指标来度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生态足迹指数是由Rees等人在1992年提出的。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因此,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被折算成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等6种生产面积。在目前,生态足迹理论受到了生态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而且也在应用研究上取得了迅速发展。 3、松散的指标体系模式

松散的体系模式是从综合评价原理出发,选择可以反映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若干变量,运用加权计算的方法计算出一个高度抽象的综合变量。变量群的选择以能反映子系统的运行状态为原则,不重视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1992年,英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1993年,美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尤其可贵的是我国学者从马世俊的可持续复杂大系统理论出发,探讨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典型的主要有北京大学叶文虎教授发表的《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方法和衡量指标初探》一文,他提出了协调度的概念,进一步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以牛文元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5个等级组成。该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并以系统规划的方法来编制,在国际上,首次对国家内部区域的发展差异做出了完善的定量衡量,在分析方法和评价技术上颇有创新。 二、未来指标体系研究展望

纵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历程,可持续发展评价理念主要是由几个国际机构提出,所提出的指标体系也是用来进行国家水平上的评价和比较的,而区域化的指标体系研究相对滞后,这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一大不足。区域可持续是国家可持续的载体,国家政策都是在区域层次上发挥作用的,由于区域分异性的存在,不同的区域要使用不同的调控工具和政策工具。这就要求开发区域性的指标评价


体系,以此来选择调控工具和政策。笔者认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应重点放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时候,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层次性,也就是能为不同级别的政府提供综合评价的结果。随着地域范围的扩大,若干小区域构成大区域,若干大区域构成国家的可持续和全球的可持续。针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本身也就会形成具有层次性的结构体系,其评价的结果要能满足不同级别政府的需要,也能用于区域内不同小区域的比较,这样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组织基础。

2坚持评价体系和政策的相关性,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几大国际机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偏重于评价,对政策的指导作用不是很强。笔者认为应当深入研究和政策相关的指标,使指标体系变得更具有适用性,也就是开发评价以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指导政策制定。在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些调控模块,这是我们政策作用的对象,针对这些模块开发出能综合反映该模块的集成度比较低的指标作为决策的依据。最后对整个指标体系进行集成,构造一个像股票指数一样的指数来综合度量整个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便于公众理解。

3坚持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现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大都是偏向于静态评价,没有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与衡量标准应随着时空而变化调整。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的时候,要坚持整个评价系统应该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中,要有相应的动态变动的指标以指导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这个变动的水平和快慢要和我国的短、中、长期战略目标相吻合。

4坚持环境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合理配置。国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更偏重于环境指标,这和他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有极大的关系。而我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偏重于经济指标体系和社会指标体系,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二是因为我国的环境统计相当落后,还不能满足这整个评价对环境统计数据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环境统计改革,把环境统计指标细化,使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在研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时候,追求的数据的可获得性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实用性很好的指标作为我们以后统计开发的方向,这样,同时也可以改善和提高我们的统计工作,使其能更好地配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赵景柱吴伟,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954 2.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冰川冻土200024 邓勇陆凤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8f1d1460b4c2e3f5627635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