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诗歌比较

2022-11-21 19:1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杜甫诗歌比较》,欢迎阅读!
杜甫,李白,诗歌,比较



“诗仙”与“诗圣”诗歌之较量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可谓是古代文学银河中两颗闪亮的星,身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满腹才情、一腔爱国热忱,在他们作品中便可一览无余他们对国家炽热的感情,然而都仕途不顺,报国无门。他们间的情谊可用 “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玩”概括,其诗歌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生活背景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诗歌主要风格:豪放飘逸。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他恪守儒家思想,其二,仕途不济,命运多桀,使得理想与现实差距增大,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二、诗人思想不同

李白思想可用以下四句概括:“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破灭了理想,渴求个性解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主线为忧国忧民,主角为普通百姓。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所以他的作品堪称“诗史”。

三、他们的诗歌创作方面手法迥异。

李白善用浪漫主义手法,用绝妙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蓬勃的激情来勾勒出






生活图景,他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采用梦游的方式,抒发了他热爱山水仙境,鄙弃世俗权贵,崇尚自由的思想感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是他所倾吐的心声;“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是他天马行空的夸张臆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他宁可骑着白鹿游山玩水,与神仙驾着鸾车一起游玩,何等逍遥自在,又何必委曲自己去讨好那些权贵!

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杜甫结束了十年长安政治生涯后,在从京城回奉先途中,洋洋洒洒挥就了一篇自述际遇和旅途见闻的诗篇。诗以“忧黎元”为核心,抨击最高统治集团政治的腐败,聚敛的残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字用鲜明的对比,写出富贵之家酒肉臭,贫穷之家饿死儿女的现象,饱含了对社会贫富不均的不平与辛酸。“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他想为国效力,辅佐圣上,为江山社稷出自己一份力,无奈怀才不遇。

、诗歌所选取的意象不同。

李诗意象是浪漫的。驰骋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他的诗歌特别富有诗意。在他看来:山川似乎能解其心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月儿能伴他排解烦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用“白发三千丈”才足以描绘愁闷;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赞颂瀑布的宏伟壮丽。

杜诗意象是写实的。他善于从现实生活汲取灵感,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塑造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孤舟、落花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9037937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