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三愿教学设计

2022-04-17 16:26: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玫瑰三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三愿,教学设计,玫瑰

玫瑰三愿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感受歌词中蕴含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

难点:理解歌曲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作背景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需要,音乐作品中除了风格各异的旋律和与之呼应的歌词之外,每一首音乐作品更赋予了作曲家创作的心境和寓意在内。除此之外,一部音乐甚至也会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

黄自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当时的参议员,母亲是当地女校的创办人。父母都是文化造诣和品德修养极高的人,在如此的家庭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黄自,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对音乐表现出超于常人的喜爱外,在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和自身兴趣的驱使下,黄自还对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尤其对古诗词的研究颇有造诣。1916年,16岁的黄自进入清华学校学习,这是他接触西方音乐的开始,之后他又留学美国学习作曲,为当时贫瘠的中国作曲研究带回了西方系统的作曲理论和技法,成为当时中国作曲界开天辟地的领军人物。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加之西方浪漫气息感染,使得黄自的艺术歌曲既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又不失民族内涵和情韵。《玫瑰三愿》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诗歌为词,借助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通过景物的伤怀与失落来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征。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还告诉我们,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艺术创作,音乐艺术无论其发生,传播及其功能与目的的最终实现,无不受社会制约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因此,音乐除了是作曲家内心的反映之外,它还是时代的产物。一部作品的研究我们必须要将其至于当时的整个社会和时代背景中。《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淞沪之战停战后,国立音专的文学老师龙七在看到校园内玫瑰凋零,触景生情而作的词,随后由黄自作曲。反映当时多数知识分子的内心——对国破家亡的忧愤之心。 二、音乐上的美学特征

1 / 3




1.曲式结构与和声配置上的美感。

《玫瑰三愿》是一首结构精致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前部(1-9小节)为轻柔的诉说,后部10-24小节)则是恳切的热情。结尾处用旋律模进和重复发展的手法将歌曲情绪推至最高潮,而后旋律又突转为低音区,给人以震撼和失落之感觉。前后两部形成明显的风格对比,既彰显出黄自对曲式安排的别具匠心,又隐含着中国传统思想“起承转合”的构思方向。虽为中国作品,但却属于西方大小调体系。巧妙地取东西方之精华,揉为自身之所用,堪称“中西合璧”之完美体现。

作品第一段用旋律下行音阶表现出叹息的失落,且黄自在这段运用了大量的七和弦,使选旋律充满了离调的色彩,但和声仍然遵循着严谨的西方曲式逻辑。前六句Ⅳ7——Ⅱ7——Ⅰ7—Ⅳ——Ⅰ——Ⅴ的和声走向与引子基本一致,迷离的色彩贯穿其中,给人一种欣赏玫瑰花千娇百媚之美的感觉。导七和弦为背景引出的第二句,使得独特的减七和弦将人们感慨花之纠结颤动的怜惜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乐段的第三小节,典型Ⅰ——Ⅳ——Ⅴ——Ⅰ和弦的运用加之声部收拢级进,更是将情绪推进高潮,为下一段的激动急切的情绪做铺垫。

第二段急迫的情绪,旋律转至#c小调。“一愿”(Ⅵ——Ⅱ)“二愿”是(Ⅴ——Ⅰ)“三愿”(Ⅴ7/Ⅵ——Ⅵ)都采用“属”到“主”的和声走向。而“三愿”的音区和力度都是迂回而上。简洁的和声加之激情的音乐情绪,体现出“协和之美”。歌曲最后以一句“好教我留住芳华(V13——Ⅰ)”似一声长叹结束全曲,意味深长,引人无限遐想。

2.作为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

20世纪初艺术歌曲”以其高雅气质,丰富内涵和个性化的表现,由西方传入中国,并深受当时知识分子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艺术歌曲”是声乐和诗歌相结合的体裁,将歌词与声乐,伴奏完美的结合,融合词与乐的艺术共性,给人以“诗意”的感觉。《玫瑰三愿》就是一首极富“浪漫主义”气息的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融合中西方音乐文化之经典,西方的作曲为表,传统民族为里,表里合一,相互渗透。不仅语言表达完整,音乐结构巧妙,对伴奏的特意处理更是彰显钢琴的情景铺设。歌曲表现比一般歌曲细腻而有韵味,情感上更是复杂,蓄。

3.旋律及演唱处理上的美感

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中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因此,同样的歌曲,对其内涵和情感的把握就成为歌曲表现的“灵魂”。对于歌曲的处理,一定要做到仔细研究,斟字酌句。歌曲情感的处理要与歌词与旋律相匹配。歌曲第一段是由两句歌词相同,旋律不同的乐句组成。巧妙的在旋律中加入几个八分休止符,好似叹息。将玫瑰花的细腻心思,多愁善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歌曲第二

2 / 3




段是由“三愿”组成的。一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二愿“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三愿“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三句mf-p-f的力度和音区迂回而上,给人展现一种了从刚开始的小忧伤到柔肠百转,字字无奈,再到最后的急切悲怆,情达极点。 三、词曲的完美结合

作为艺术歌曲,对歌词的选择尤为重要。这首歌曲的歌词不仅感情丰富,内涵深邃,感情细腻,而且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且其与旋律的配合可谓“巧夺天工”,真正地做到了音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完美结合。

音乐与诗歌的配合更深化了歌词本身的意境。动态的音乐更衬托出歌词的静态之美。更好地展现了歌词,诠释了歌词的内涵,加深了人们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诗的审美内涵。将玫瑰花不愿凋落的凄美无奈之意境很好的展现。歌曲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景物的伤感和失落表现出人们渴望幸福生活的态度和对明天的美好向往,此歌词不仅写景,更写情,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刻画,字里行间透露出浓厚的诗情画意。对此,钱仁康教授曾经赞誉到:《玫瑰三愿》直抒胸臆,不事渲染,是一幅素笔勾勒的白描。

此外,歌词本身还具有了极强的旋律性和歌唱性。歌词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加之符合其韵律的旋律,更使歌词充满了抒情和律动性。从而使玫瑰花的不甘凋落的形象跃然纸上,面地表达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同胞不愿看到祖国山河凋零的惨淡景象,立志要为祖国复兴尽一己之力。

黄自的这首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旋律流畅,形式简洁,形象又生动鲜明,不仅给人带来音乐上的享受更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歌曲中将传统民间音乐与西洋作曲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以后中国歌曲的创作带来了新思维,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这首作品既具有古诗词的吟诵风格,又具有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篇幅虽小,但精致典雅。体现了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旋律运用独具匠心,浪漫主义色彩极力彰显和真是反映时代生活等等多个特征,在各个方面都带给人以享受的美感。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96c3ce202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d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