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蒋勋——浅议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

2022-04-26 01:32: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戏”说蒋勋——浅议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欢迎阅读!
细说,红楼,老师,蒋勋—,蒋勋

戏说蒋勋

——浅议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



最近在听《蒋勋戏说红楼梦》66回。私以为也可以称做“戏”说红楼梦》蒋勋老师在这场繁华旧梦里入戏太深,才会如此执迷,真真切切,娓娓道来,与其说他是在解读《红楼梦》,倒不如说,他在述说他的红楼一梦。

我想,关于《红楼梦》的文字,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也写不动了,依然会在心里、脑海里无数次地勾勒那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琉璃白雪。就像,蒋勋老师说的那样:《红楼梦》是一本值得阅读一生的书籍,当我们身在不同的年龄段去阅读它,会有着不同的感悟和理解,你会不断读出一些新的内容,就像阅读自己的一生。

现世生活中,我一个不太喜欢励志鸡汤和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十大成功法则”以及“送给年轻人的20大忠告”,但是我喜欢蒋勋。有人说,蒋勋那些糖衣炮弹其实就是包装过的“于丹”,姑且不论是否,就算真的是,至少这碗鸡汤我干得痛快,心甘情愿。

提到蒋勋,基本资料就不介绍了,百度百科,一应俱全。谈谈我们的初初相识吧。

最开始了解蒋勋老师,是因为《红楼梦》,因为对《红楼梦》有着几乎偏执的热爱,内心的渴求,自然就开始千方百计挖掘它的周边,遇见那个温暖的讲座。我开始相信,有时候,只有偏执,偏执地去热爱,偏执地去追逐,我们才能拥有那些遇见,遇见自己,最最好的久别重逢。就让我们做生活的偏执狂好了,永远有着属于自己的坚持,如果每个人都理解我们,那我们该普通成什么样儿?

最开始接触《蒋勋细说红楼梦》是在大三结束后的暑期期间,那是一段很黑暗的实习求职岁月。我与蒋勋老师素昧平生,隔着山山水水,还有一方浅浅的海峡,可是他的声音却温暖了我许许多多的岁月。那些起早贪黑、风里雨里、四处面试求职的日子里,是他的声音一直陪伴着我走过那些大街小巷,每当我望而畏怯地站在高高的写字楼前不敢向前的时候,都仿佛听见他的声声叮咛:去或者不去,都是你生命的一种姿态,无论选择了那种,都要从容,因为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


很多时候,全身都淋湿了,一只脚踮在公交上,耳朵上还挂着那副承载着力量的耳机,我相信声音是有力量的,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有着让人安定的力量。

有人说,蒋勋老师上辈子一定在庙前捐了一口钟,今生才可以拥有这么动人的声音。他的声音很亲切自然,虽然作为一个大陆土生土长的湘妹子,听着台湾腔总有点怪怪的,但是每次一听到他说:这样可以理解吗?这样子可以明白吗?内心都会动容不已,耳朵怀孕系列啊,好宠溺。

提到蒋勋老师,不得不谈到一些负面的争议。我想这大概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为它和红楼梦一样,只有80回,当你听着听着,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就戛然而止了,一切都结束了,无论你舍不舍得告别,他就是这么任性。你忽然明白,原来陪伴你了这么久了,甚至已经成为你睡前必听的摇篮曲,说没就真的没了。

除此之外,细说红楼系列口误之处、引用不当等等比比皆是,例如:1、晴雯是又副册,他说成了副册。2、把贾敬和贾珍弄混。(说宁国府扒灰是公公和孙媳妇,贾珍好道等。3 说林黛玉进贾府后再没出去过。(她回去探望林如海是托梦去的吗?)4、去宁国府找邢夫人,什么?!邢夫人是宁国府的?!等等等~

作为一个红楼梦的死忠粉,每次遇到这样小小的错误,除了小懊恼之外,更多的是一份理解。他不是圣人,哪怕是用他生命里所有的岁月再去阅读研究红楼30遍,他依然可能会说错,一方面红楼梦的体系确实太繁杂,另一方面,我想,他也并不纠结于此,他所追求的,只是以一个摆渡人的姿态,传递他在这场红楼大梦里感动和慈悲,受与不受,他都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使命。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那些我们发现的、没发现的小口误,正不正确,很多时候,其实我们这些红楼死忠粉自身都无法判定,我想,这大概也很好地用一种反面的方式提醒了我们去回到文本,重温经典: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除了这些琐琐碎碎的小口误,细说红楼另外一点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节奏缓慢,有些絮絮叨叨的重复。前一回讲过的,这一回或者下一回可能又拿出来重温


一遍。这让很多一路追下来的听众有些不耐烦,同一个片段,同一种解读,听众可能来来回回听了不下十遍。还真是傲娇。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如果同一个故事,小伙伴来来回回讲了开头几十遍,就是不说然后呢,你大概就要打他了,不带这样欺负人的。可是转念一想,我们真的有那么忙吗?一定要那么着急吗?人生中到底有多少件大事是我们现在立刻马上非做不可的?算来算去,也不过“人有三急”,除了生老病死,其他的事儿,回头看看,那都不算事儿。

我想,蒋勋老师的慢,除了讲座本身具有的间断性,那会子是一周一次,就像现在的周播剧,宾果,提到周播剧,哪回看周播剧不得前情回顾个三五分钟?不预热预热,观众早断片啦。讲座也是一样的。除此之外,也许,一个更好地解释,是他并不着急,他对生命有着一种从容,处变不惊。在看尽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之后,蒋勋老师的声音里,更多的传递的是一份安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透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还有有多少事情是能够让他来去匆匆的呢?即使有,大概也是泰然处之吧。也许从头到尾,他都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只是他的故事里,有着自己的解读和印记,在那些语言里,有着他的岁月,而那些岁月,是他一生的执着,分享和传递那些琐琐碎碎的感动和力量,只是在完成他的执着。

最后回归争议,目光若永远停留在争议和辩论,那就真的舍本逐末了,毕竟我们不是为了挑错来到这个世界。记得高中课本里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用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精华就好了,干嘛非得在“糟粕”上死磕?有价值么?再者,别人的东西,你取你所需就好,心怀感激就好,又何必过去酸一脚它的不完美?就算就压根就瞧不上,好吧,它的价值自有群众和历史评价,挑挑错,督促他做得更好,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好,对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99f160e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